“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水浒传里那些为人称道的梁山好汉,性格和行事风格各有不同,能够一同上梁山,一开始兴许是心中怀有的大义相同所致,亦或是走投无路背水一战的选择。

所以大家对梁山好汉劫富济贫的行为,正义凛然的行事,也都心崇拜之、称赞之。可是追根究底大家果真都有一样的志向吗?一心追随宋江,目标一致吗?

想来未然,梁山上最先离开山寨的好汉公孙胜,是看清了宋江本质后而离开,且最后也能够得以善终。

公孙胜看清的宋江本质,一是宋江仍旧贪恋官场,为追名逐利而奋进不止,与自己的保国安民理念不一;

二是宋江心存野心,想要成为梁山的首领,而公孙胜不愿意参与其中的纷争;

三是理想不同,宋江一心想要招安,为朝廷卖命,而公孙胜不过是想要荡尽天下不平事,做一名伸张正义的道士,无心为朝廷鞠躬尽瘁。

公孙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身不同,理念不一

公孙胜本是跟随师父罗真人潜心修道的道士,只不过无奈身处在乱世腐败的朝廷,民不聊生的社会状态下,才让他心生济世安民的想法。

所以公孙胜才会同晁盖一行人一拍即合,一起劫取一年一度梁中书进献给朝廷的生辰纲,这位一不为钱权、二不为名利的清贫道士,终是因为见不得奸臣当道,而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社会现状,而入了江湖。

成功截取生辰纲之后公孙胜等人在官府的围追堵截下为晁盖马首是瞻上了梁山泊,公孙胜把有情有义的晁盖当做自己的兄弟,且心怀对晁盖的敬重,也促使他留在了梁山。

而他作为晁盖的亲信之一,也乐于在梁山这个四面山清水秀的地方,对他而言不过是换个地方潜心修道。

本是安于现状的公孙胜却在宋江一行人上了梁山之后,开始起了离开梁山的念头。

这不过是因为宋江上山后,拥戴他的人占据了大多数,而这些人都是宋江举荐上山的,所以别说公孙胜的地位会受到威胁,就连梁山老大晁盖的位置也会有所动摇。

这是公孙胜作为旁观者而看清的宋江一行人的欲望,而因为两人的出身不同,所以各自的理念也就不一所致。

宋江是走投无路被逼上的梁山,因为他本是满足于自己在朝廷谋得的一官半职,生活富足安定的状态是他一直所追求的,只不过最终无奈之下被逼上梁山。

而公孙胜不同,他本不求名利与钱权,只是保持着一颗伸张正义的初心不变,毕竟公孙胜“家中自有田产山庄,老母自能料理”的生活现状,更使得他与宋江一开始理念便不同,所以对于宋江一行人的到来,公孙胜才有了离开梁山,找回自由的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仰不同,不如辞别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本是以晁盖为头领的梁山泊,在宋江到来后有了些许不稳定因素。宋江对晁盖想让自己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一直保持推诿态度,自称“无功不受禄。”

可是在晁盖想要给众好汉排座次时,宋江又顺势提出来以功劳多少排座次的想法,左为上,为立了功劳的晁盖的亲信;右为下,追随自己的且尚未立功的人,并提出日后也会依据个人功劳而变动。

宋江此举更让公孙胜看清他是一个勾心斗角又玩弄权术的人,内心相互推诿却不一心,而宋江为了权势而面上假意称兄道弟的行为,更让公孙胜难以说服自己继续留在梁山。

所以公孙胜便在宴上趁机举杯辞别:“感蒙众位豪杰相待贫道许多时,只是小道自从跟着晁头领到山,逐日宴乐,一向不曾还乡看视老母,亦恐本师真人悬望,早想回蓟州城探望一遭。”公孙胜这以暂别几日回乡探望年迈的母亲为由离开了梁山,是因为现在的梁山已然不能满足他对江湖的期望

公孙胜始终不过保持着对江湖的一腔热血,志不在梁山的酒肉与地位,他有自己的信仰追求,而宋江一心只想朝廷招安。

理想各异,各奔前程

“江湖上久闻人说,入云龙公孙胜一清大名。”公孙胜虽然是一名潜心修道的道士,但他却心怀天下,想要在江湖有所作为,所以他济世安民伸张正义的理想信念更甚。

加之公孙胜“自幼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不失为梁山众人中,实力过硬之辈,所以在他离开梁山之后,宋江曾在带人大破高唐州时,让戴宗和李逵去请回公孙胜。

梁山有难,公孙胜却回绝了戴宗,是因为在梁山的作为与他心中的江湖相差甚远,本深谙此道的公孙胜,最终还是心软再次返回了梁山。

与此同时看清梁山命运的罗真人也劝诫公孙胜:“吾弟子既脱火坑,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毕竟公孙胜始终心系江湖,想要有一番作为,难以就此放弃江湖上的琐事而修道。

所以公孙胜才会有“入云龙”的江湖称号,已在江湖留有姓名,公孙胜哪能是等闲之辈。

这是因为公孙胜除了是一个有着奇门遁甲之术的道士之外,还因为他起初在劫取生辰纲之时所言:“这北京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这份替天行道的坚定信念才让公孙胜再次返回了梁山。

本身有着自身算盘的公孙胜,其师父罗真人在公孙胜再上梁山之前,也送他八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这八个字的意思不过是让公孙胜懂得及时止损。

毕竟罗真人已然看清了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存在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才点醒公孙胜,希望他能够离开梁山,回山修道。

而公孙胜最终还是在征方腊前谨遵师父的劝诫之言:“休被人欲所缚,误了大事,专精从前学道之心。”

公孙胜听取了师父的意见,就此离开了梁山,离开了宋江。并在师父罗真人的安排下安全回到了蓟州九宫县,回山潜心修道。

反观梁山众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结局惨烈。而公孙胜却在深山中继续他的修道事业,终功德圆满,结局尚可。

留在梁山与宋江一同,一是不能满足公孙胜对江湖的欲望,二是两人的追求本就不同,所以公孙胜才能最先看清宋江的本质,并从梁山泊抽身离开,说他明哲保身也好,追求自己的江湖信仰也罢,公孙胜的确是坚持活成了自己,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