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登罢嵩山访少林,千年古刹耐追寻。巍巍碑碣旌天地,炯炯慈光照古今。"

记忆中的少林寺,是世外桃源,与世隔绝,乃清净之圣地。

当少林武功出现在舞台,当和尚用着手机敲着电脑,当佛门圣地在镜头下大肆宣传。不由得感叹,此少林,还是记忆中的那个少林吗?

少林圣地从过去的只可远观,到如今的扬名四海,其命运的转变,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这个人就是释永信。

1981年,释永信在少林剃度出家,并拜入释行正门下。1999年8月,释永信升为少林寺的方丈。在这期间,释永信全心全意参与寺院各式工作,从重建法堂、钟楼,到挖掘、出版少林武术典籍,释永信用心经营着自己的"事业"。

成为少林的领导人后,释永信不断用商业化的方式传播少林文化,吸引海内外各界人士对少林寺的关注。在商业化的道路上,释永信从未停止脚步,即使其行为遭受着部分人士的非议甚至抨击,释永信只是坦然相待,持之以恒的完成自己的少林理想。

释永信与历任的方丈最大的差异,在于其学历背景塑造出的前卫的思想和眼光。释永信毕业于MBA专业,其学识和眼界显然与普通僧人大不相同,他对少林所寄予的期望也是历史性的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业化,文化传播和营销

从前,车、马、牛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飞鸽传书是最原始的信息传递。随着时代变迁,交通变得便捷,交流变得顺畅,就连文化这种无形产物也有了现代化传播工具。

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人类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勾引着人们追求更加高级的新鲜事物,而历史传统文化很容易被抛之脑后。为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商业化或许是必经之路。释永信也是这么做的。

传统的少林,存在在书本之间,出现在电影桥段,被普通人知晓的也许只有厉害的少林武术,念经书的僧侣和尚,其他的只留给旁人以遐想的空间。当传统的少林遇见释永信,便被安上了商业化的车轮。

不得不说,在少林寺的发展道路上,释永信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的确为少林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8年,少林寺首次对外公开表演,从此走上"功夫经济"的道路。陆陆续续,少林功夫表演团已经到访过数十个国家。当少林寺不断出现在世人眼中,其商业大门就已敞开。

外国人将释永信译为少林寺的"CEO",确实,释永信作为少林人的带头人,不断利用商业工具将少林推向社会各界乃至全球。在释永信的经营下,少林寺门票年收入高昂,其下还有禅露杂志社、少林影视公司、少林书画院、少林寺武僧团等,并且在美国和澳大利亚都开了分寺。

少林寺并非永恒的存在,少林寺里的人也并非喝露水就能生存,当身边事物已然转变了生存方式,而若唯独少林寺与世隔绝,时过境迁,少林只能化为神话故事,佛教宗教信仰也便泯灭。释永信对少林寺的经营,让少林寺不仅生存了下来,更是茁壮起来。

过度商业化,信仰将要贬值

少林乃佛门圣地,少林文化乃无价之宝。当无价之宝被贴上价格标签,便有了贬值的余地。利用商业化的方式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无可厚非,若过度商业推销,文化只能从无价变得廉价。

在过去的五年里,少林寺扩张的速度惊人,先后在四川、昆明等地下设了"分公司"。并且横观整个寺庙产业,现在每个寺庙也正在极力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寺庙的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寺庙的内外部环境也逐渐复杂,寺庙的影响力迅速扩张,中华文化也被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但是,却有一些反对的和质疑的声音越呼越高,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寺庙的扩张并不代表信仰的传递。寺庙的建立只需要金钱,而信仰的建立并非易事。

在以前,佛门圣地,不可亵渎,佛门收徒,讲究缘分和信仰,并非金钱势力。而在释永信手中,少林佛门开始有了杂质,不再如以前一般纯净。为了提高少林寺的知名度,释永信收徒对象变成了世界各地有权有势之人,各界社会名流也都有了入佛门的机会。

从皇室家族到商业富豪,释永信更加追求的是这些"徒弟"为少林寺带来的收益,自己的少林产业日益坚固。试问,佛教的信仰和初心,是否还在?

笑柄与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少林对于旁人来说,是文化瑰宝,至高无上,对释永信来说,又何尝不是珍贵无比。

历史上,少林寺经历了风风雨雨,有过辉煌,也有过落寞。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少林武术遭到打击,社会动荡、兵荒马乱下,少林寺很难恢复曾经的辉煌。

1928年,石友三部纵火焚烧少林寺,次日,驻防登封的国民军旅长苏明启指挥部队抬煤油到寺中,少林寺内尽付一炬。"动荡"期间,少林寺僧人被逼还俗,佛像被毁坏,寺产被占。

1982年的一部电影,《少林寺》,少林寺开始重新出现在人们视线,开启了一段复苏。

作为佛门弟子,释永信深知少林寺是如何跌跌撞撞、满身伤痕,却步履蹒跚地走到现在。他自然不愿看到少林在他手中停滞不前甚至再次没落,于是,扩大少林寺的影响力,将少林文化浸入世界各地中,成了释永信的理想。

好端端的佛门圣地,被释永信经营成了一家商业公司,具有一连串的产业,不免让人觉得少林在释永信手中,已被金钱物质所玷污。随着少林寺逐渐庞大,释永信背上的商业罪名也越来越重。

"我们出家人学佛修行,不能老待在山里、寺里,不能安于清净的山门、卖卖香、收收门票,该主动走进众生的日常生活。我希望同修们能明白,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灭亡了。"

面对社会的指责,释永信的解释淡如水,却让人们看到了他赋予少林新的活力和思想。

且不说少林如何被释永信过度商业化,少林僧人的信仰是否还虔诚,至少,少林寺走出山林,逐渐融入芸芸众生,从陌生到熟悉。看到少林寺的成长,释永信内心绝对是欣喜的。

一改往日风格,少林重整旗鼓,走向另一种辉煌。树大可成阴,树大却也招风。少林,根基在于文化信仰,商业化的少林,不再有生存忧虑,而少林寺的信仰如果不够坚固,时代的狂风也会使它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