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宜宾#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六月,李雄据蜀称帝,国号“大成”。随即向四周用兵,以武力开拓疆土,犍为郡僰道成为他向南拓展与西晋王朝争夺南中地区(宁州)的战略要地。

时屯驻巴郡的益州刺史罗尚在僰道城“施置关戍,以控外水(岷江)”,欲与李雄相争。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李雄遣李骧攻陷僰道城,杀了西晋江阳郡太守姚袭,犍为郡太守魏纪弃城而逃。

李雄占领犍为郡僰道后,史籍记载说:“李雄窃据,此地空废”。犍为郡僰道的居民早已逃亡,李雄得到的几乎是一座空城、空县。

东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年),李雄遣李寿攻克宁州,占有南中大部地方。此时,成·汉割据政权已有益、梁、宁三州绝大部分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汉遗址

成·汉政权虽有三州之地,但三州的社会经济已遭到严重破坏。

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是这样记述的:“李氏据蜀,兵连战结,三州倾坠,生民歼尽。府庭化为狐狸之窟,城郭蔚为熊罴之宿,宅游雉鹿,田栖虎豹;平原鲜麦黍之苗,千里蔑鸡狗之响;丘城芜邑,莫有名者。嗟乎,三州近为荒裔,桑梓之城,旷为长野”。

李雄以武力割据巴蜀,称帝31年,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六月病死。

李雄死后,李寿于晋成帝咸康四年(338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汉,随即“遣镇东大将军李奕征牂柯”。牂柯郡太守谢恕保城据守,使李奕久攻不克,粮尽退兵。

李寿苦于“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三州之地“生民歼尽”,急需充实而又无民来充实;加之攻牂柯不得手,一郡之民将尽为东晋所有,于是决定“从牂柯引僚人入蜀境”。

西晋时南中的牂柯、兴古等郡,本为僚人集居之地。

集居于此的僚人群落,从其社会性质看,还处于奴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从族系来源看,属濮僚系民族的一个支系,一经成·汉政权的招引,便大规模北迁,进入四川盆地。

“蜀本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十余万家”。入蜀的僚人多达“十余万家”,一家以六口计算,即有六七十万人。

如此众多的僚人从南中北上入蜀,犍为僰道首当其冲,顷刻之间“空废”已久的僰道县尽为僚人占据。

犍为郡由此迁治于武阳县(今彭山县),而僰道县荒废许久后,于西魏时才侨置于江原县(今崇州市),成为侨县。

所谓“侨县”是东晋和南北朝政权为战乱而流寓的百姓(汉民)设立的地方政区。由于它寄治于别的郡县境内,故称“侨”。

僚人入蜀后,不管是成·汉政权,还是桓温灭成·汉后的东晋政权和南北朝前期各王朝政权都无力控制,都未能将其纳入王朝郡县的统治之下,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直到200余年后,至南北朝后期,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遣大将先铁讨平占据犍为郡僰道的“夷僚”,取以“镇抚戎夷”之义,设戎州,其治所设于三江口僰道城,先铁自任戎州刺史。

这就是今宜宾在历史上又称戎州的来历。

戎州初立,领一郡(六同郡)一县(南广县),其辖地约今宜宾市翠屏区和南溪区的一部分。至北周明帝元年(557年)派军攻占戎州,于保定三年(563年)又才以原僰道县区域改设外江县。

此时的戎州,辖一郡(六同郡)二县(南广、外江县)。

这一州一郡二县的设立,在宜宾的历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表明荒废的郡县重新恢复和建立,郡县制的统治重新在僰道区域树立;自成·汉以来的战乱基本结束,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将逐步得到恢复

来源:《宜宾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