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文共1300字,阅读时间5分钟

来源:柳袁照

集团化办学也只是最近十多年出现的事物。与“公参民”“名校办民校”一样,应运而生,在历史上却也是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参民”“名校办民校”即将寿终正寝,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教育集团化办学又将如何呢?

在教育资源短缺,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它通过当地、当时办学有突出成就的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集团化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相对缓解了老百姓追求名校的焦虑心理需求。

教育集团化在提升提升薄弱学校上,能“快速有效”。所谓的薄弱学校,无非是生源弱、教师队伍弱、管理弱等,由于名校效应,在名校的光环下,加上实际的带动,这些薄弱学校短期内扭转局面,形成对比,其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但是,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集团内的学校,特别是被集团进来的原本薄弱校,会丧失自己,成为龙头校的“附庸”。情况不一,有的成为龙头校势力扩张的“殖民地”,无论在文化上、制度上、还是实际操作的模式,方法、途径上,被同化。久而久之成为“龙头校”的翻版。成为翻版还是好的,有的干脆就是“画虎不成反成犬”,成为龙头学校的“垃圾桶”,变相淘汰的师生都去了那。

教育集团化走到了一定阶段,可能就是模式化、程序化,学校缺乏个性,如同一个人一样,一旦这个学校的个性被扼杀了,她的生命的活力也就没有了。教育集团化我以为是一个救急的措施,而不是教育真正的发展良策。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学校的办学的硬件条件可以大致相当,体现公平,但是如何办学?不应该统一的模式、模型,并提炼成“程序”。学校与企业不一样,与商业不一样,需要活泼泼的个性,校园里需要洋溢着那种创造精神,像空气一样。

特别是有的民办教育集团,曾有一段时间为了追求效率与效益,直接引进了企业管理的做法与经验。企图像发展超市、快捷酒店一样“复制”学校。用这样的方式建学校容易,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但是运行了一段时间,许多地方就露出破绽、露出局限来了。建学校是建平台,仅仅是启程的第一步,就像赛跑,第一步跑出来,大家差不多的,第二步、第三步……,就不能再要求运动员统一步伐了,否则怎么成为一场运动会?

公办教育集团也好,民办教育集团也好,提供基本的制度、流程就行。但不能统得太死,每个学生不一样、每个老师不一样,适合他们的就是最好的。校长的能力、水平、境界,往往天壤之别,集团化往往对一些优秀校长是削足适履。提倡教育集团化的人往往认为只要形成统一的规范,再转化为流程,学校管理、质量就能上去了,事实不是这样的,教育不是建立“流水线”,教育需要多样性。

集团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校与校都到了一定的平台,过了原始积累期,那就需要回归。需要教育的百花齐放,不能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品种:世界上所有的花假如都被牡丹、玫瑰、月季几种花兼并了,世界还美丽吗?恰恰今天的教育,有的地方剩下的只有“牡丹集团”、“玫瑰集团”“月季集团”。

少一点集团化,多一点个性化,是时代的诉求,也是教育本质的诉求。许多教育人士也懂这个道理,他们搞教育集团,有名无实,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客观的结果只是“扩大了学区房”,寻求与获得了教育之外的经济利益、名誉形象这又当别论了。

2021年5月6日

注意事项

投稿

邮箱:dangdaijiaoyujia@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及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