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简化论”思维?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简化论”思维。举个例子,有人说“橄榄球运动是暴力的,因为橄榄球运动员的个性使他们容易有暴力行为”,这就是简化论。其实,是游戏规则使然,橄榄球运动允许冲撞的规则使得比赛激烈,因此显得暴力。

按照这个定义,有“简化论”思维的人实在太多了,每逢各种公共事件,这样的人都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比如说网络有些鸡汤文,动不动就说“你穷是因为你懒”,但这种归类显然是荒谬的。

如果没有点社会学知识,没有点逻辑思维能力,就很容易掉入这种思维陷阱,沦为鸡汤文的拥趸。

有人说社会学家的最大特点就是让人“挑战常识、质疑惯例”,这个说法实在不准确,其实社会学所挑战的恰恰是那些“并不准确的常识”与“并不合理的惯例”,所依托的仍是逻辑。

如果你沉迷于所谓的“正能量”,那么肯定与社会学无缘,因为虚假的正能量完全违背了常识和逻辑。比如“凡事都看好的一面”,且不说“凡事”二字的绝对化,“好的一面”这个说法本身就没有逻辑可言。又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学会宽容”,“每个人做事情都有自己的道理,要学会包容”,可是,站在希特勒的立场,他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是基于他对德国的爱,那是他自己的道理,可你该宽容他吗?非洲一些部落现在仍然在实施残酷的割礼,这是他们的传统,当然有自己的道理,你该不该支持?一个人努力工作一定是好事吗?如果他为纳粹而工作,在集中营负责把人赶进毒气室,他越努力不是越坏吗?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的暗面,那么就只有上当受骗甚至自己忽悠自己的份儿。现实中许多中国人讲“客观”,用粗俗的比喻来说,就是在一坨屎里找饭粒,然后说“屎里面也有饭粒,说明凡事都有好的一面,看我多客观”。这叫客观吗?显然不是。真正的客观,是尊重逻辑与常识。

尤其是在自己倾向甚至珍视的观点受到冲击时,最忌讳的就是用“凡事总有好有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是一句虽然正确但完全无效的废话,而且会扭曲自己的心理。同理,当别人的观点不符合自己的认知时,最忌讳的也是用“凡事有好有坏”来抨击对方,因为这句虽然正确但完全无效的废话,会再次扭曲自己的心理。

正如《生活的暗面》所说:

“当谈到某些可能会威胁我们比较珍视的观点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出现盲点。我们所能做得最好的就是,尽可能地意识到这些盲点,付出额外的努力,去面对可能会让人心神不宁的真理。这并不是我们做一次就可以学会并可受用终身的东西。具有社会学意识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它要求实践,不仅要看到那些比较容易看到的,尤其要看到那些我们也许不喜欢看到的。”

社会学读物很多,其中不乏经典。早在2009年就读过的《生活的暗面》,如今已经出了第五版。

这本书其实并非社会学入门教材,反而完全不同于那些一板一眼的教材。它持开放心态,也没有将社会学标签化,所求的无非是让读者能在一粒沙子中看到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名:《生活的暗面:日常生活的社会学透视》

作者:迈克尔·施瓦布

译者:徐文宁、梁爽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定价:68元

社会学意识是一种理解世界如何运作的练习,同时也是分辨是非好坏的练习。比如书中写道,“权力依赖于合作,合作则依赖于共有的信仰,后者则可以被新想法所改变。因此,权力对批判思考无能为力”,这句话其实可以消除人们对暴力机器的恐惧,时间自然会证明一切。

许多令人无奈甚至恼火的社会问题,在书中也有答案。比如如今在公共事件中,你会发现越是无知的、无逻辑的人,嗓门反而越大,这很容易让人形成“无知就是力量”的固有认知。但实际上,知识仍然是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书中写道,“一个人的无知是另一个人的优势”,换言之,你的无知,很容易会被权力者利用,使得你无法得知足够的信息,也不能批判思考。所以,一个人对世界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因为,没有人有上当受骗的义务。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