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百年,风雨征程。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如今,中国共产党终于迎来百年华诞。

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栉风沐雨,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越过“急流险滩”,躲过“惊涛骇浪”,而今已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宏伟篇章,是一首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瑰丽史诗。

回顾来时奋斗路,鉴照未来奋进路。

在此之际,新京报评论部组织推出“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以“百”破题,以百年成就为切口,鉴史而察今,继往以开来,以期把握现在、启迪未来,汲取继续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此为“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十三。

文 | 匡贤明

大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内需市场。2019年,我国内需规模接近百万亿元;从支出法GDP核算看,据初步估算,2020年我国最终消费和投资累计达到99万亿元左右,接近百万亿元,超大规模内需优势加快形成,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优势,不仅成为我国自身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也成为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并且成为复杂环境下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有利因素。

建党百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内需市场不断扩大,居民实现了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的升级,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革开放初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资料图。

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内需市场不断扩大的核心动力之一

从历史来看,1921年建党之际,我国城乡居民大部分处于贫困甚至绝对贫困的状态,消费水平相当低,也谈不上内需市场。

麦迪逊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一书的研究中认为,按1933年价格计算,1913年中国GDP为250亿元,到1933年仅增长到接近300亿元。

在消费结构上,麦迪逊认为,1920-1930年代,我国居民“几乎不存在对牛肉、牛奶和羊毛的消费,蛋白质的供给主要来自广为实践的小规模水产养殖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从1949-1978年近30年时间,“我国长期实施农业发展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传统社会主义生产高于生活需求的经济政策”,实行“‘勒紧裤带搞建设’‘重积累、轻消费’的消费政策,‘重重工业、轻轻工业和农业’的产业结构政策”。

这些政策让我国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改善了广大民众的生活;但是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消费升级几乎处于停滞状况”。

我国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尤其是1978年以来超大规模内需优势的产生、形成和不断扩大,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开放。

从1979年开始,我国通过全面提高职工工资、在城镇对消费品工业采取“六个优先”原则等政策,开始逐步调整此前的消费政策。

在消费领域,物质产品不断丰富成为消费释放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我国的商品生产不断扩大,“有需求、缺供给”的短缺状况在较短时期内得到改善,迅速终结了“票证经济”,消费品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

1992-2012年期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全面推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市场进入突飞猛进的时代,居民也逐渐实现消费升级。在“老三件”“新三件”之外,各种新类型的家用电器不断涌现出来,空调、电脑、手机、微波炉、摄像机等开始进入城乡居民家庭。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2年的1099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10307亿元,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为我国内需市场的持续稳步扩大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动力。

以耐用消费品为例,1992-2012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拥有量从1992年的13辆、80.58台、48.7台、68.41台分别增长到2012年的91.02辆、97.05台、97.23台、135.15台。每百户小汽车拥有量从1997年0.19辆增长到2012年的21.54辆。

2013-2019年,我国居民服务型消费年人均支出规模由5245.9元增长到9886.0元,年均增长11.1%;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由39.7%提升至45.9%,年均提升约1个百分点。在投资结构上,2008-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从54.85%提升到68.14%。

2007年-2019年,我国消费与投资组成的内需占GDP比重从91.34%提升到98.51%。2013-2019年,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

随着企业、财税、外贸、金融、社保等领域的改革持续深化,尤其是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推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活力的释放,由此成为投资的重要力量,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物质产品。

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占居全球第一。这些投资以及带来的巨大的产品供给,构建了丰富的消费市场,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年小岗村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合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翻拍

百万亿级别的内需市场,是新发展格局重要基础

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既是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

展望未来,我国内需市场还将在百万亿级别上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中国消费”在全球经济增长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消费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我国消费市场遭遇重大冲击,但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以及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我国消费长期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

数据显示,2021年“五一”档(5月1日1-5日),我国电影票房超过16.82亿,近4445万人次观影。在国内旅游上,“五一”期间全国共有2.3亿人次出游,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

因此,随着城乡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我国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十四五”末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55万亿-60万亿元。预期未来几年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投资仍有巨大空间。比如,我国“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电力水利等重大工程)投资空间还比较大;适应人口区域结构调整,城市群和都市圈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由此带来比较大的投资需求。

以新型城镇化为例,有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推动人均资本存量增长1.3%。从趋势看,我国城镇化还有15-2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由此带来的投资空间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释放巨大内需潜力

进一步扩大内需规模,增强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优势,不仅是一个发展议题,也是一个改革议题。它涉及经济领域重大关系的再平衡,涉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

这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在百万亿级别规模的基础上,加快释放巨大内需潜力。

第一,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就需要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调整利益结构,推进共同富裕进程。

第二,适应服务型消费快速增长大趋势,加快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着力解决制约服务型消费潜力释放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瓶颈,扩大服务型消费的有效供给。

第三,推进高水平开放进程,加快准入后的监管等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以此形成释放投资潜力的重要动力。

第四,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市场监管,形成与更大内需规模相适应的监管新体系。

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基础在于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潜力。不断增长的内需规模,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重要动力,而且成为应对外部环境的重要条件,也是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生活日益富足的表现。

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继续推进,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将在新的发展阶段谱写新的篇章。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编辑:陈静 实习生:唐杰婧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