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11时30分,广东新高考首科语文考试结束,备受关注的作文题目随之公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考生而言,今年的作文题好不好写?如何写好、写出新意?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对日后的教育教学有哪些启示?南方+惠州教育频道第一时间邀请了3位惠州优秀教师来为大家解读。

胡晓梅:

从思想深度、历史厚度、个体温度写好高考作文

胡晓梅

“今年的作文重在考察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惠州市第一中学重点班语文老师胡晓梅说,今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既紧贴时代脉搏,关注“体育”热点,又引发了广大考生对自身全面发展的深入思考。

她认为,这次的作文题是对新材料作文的一种回归,没有任务情境的限制,让考生更加专注对材料的思考和分析,也更考察学生写作的思维辨证能力,也就是考生的思想深度。

材料中“人是处于不断变化的,体育可以使人由弱变强。”这一点紧贴生活,学生都有亲身感受,会内容可写,“有话可说”。但思考的深度就是写作的高度,也是作文的含金量所在。考生更应该联系文章发表的历史年代、时代背景,重点理解引文最后两句所蕴含的辨证关系。

材料最后两句中强调体育锻炼对人精神意志的影响,由身体强壮到精神强大。“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强调的“弱不自悲”,是青年毛泽东对20世纪初新青年一辈的号召,要敢于去改变国家落后的局面,由弱变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强调的是“强不自喜”,考生可以从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联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最终回归到个体觉醒,即当今作为青年应自强不息,让自己、让国家更加强大。

总之,今年作文题重在考察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由个人成长联系到社会国家发展,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于金泉:

有思考、有情感的文章更打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金泉

惠州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高级教师于金泉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型是常见的材料型作文,考生看到题型不会感到陌生。从近年来的高考作题型来看,无论是作文材料,还是写作题材,都更贴近社会生活。考生容易下笔,但要写好写出新意,很考验学生的思辨能力。

他认为,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运用辩证思维。“不能只谈其中的一方面,要用辩证思维,阐述自己的观点”。于金泉说,作文材料还有个“陷进”,开头谈到“体育之效”并不是让大家谈体育、五育之类的,这类素材大家平时积累比较多,但并不是这次作文考查的重点,因此要注意审题仔细,不要盲目下笔。

“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都是讲相对两方面的辩证关系,考查的是学生思辨能力,这也是新高考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这次的作文题,对语文教学也具有启示意义,无论教还是学,都应该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展开。此外,于金泉认为,要想把这篇议论文写好,还要注重个人的思考、感悟,带有情感的文章更能打动阅卷人。

李晶晶:

作文审题要避免走向两个误区

李晶晶

华南师范大学附附属惠阳学校高三语文教师、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李晶晶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考察的是关于强与弱的辩证关系。这个二元关系型话题的突出特点是加强了限制性,突出了思辨性。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考生审题时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强”与“弱”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强”与“弱”是一对矛盾,考生要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

李晶晶提醒,审题时考生要注意避免走向两个误区:一个是抓住一点,偏废一方。考生在审题时割裂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强”或者“弱”,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另一个是泛论关系,不见重点。如果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于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突出关系不假,但文章还应该有侧重,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具体到立意上,她认为考生可以以“强”为重点,从力争强大但不要滥用其强的角度审题立意;也可强调“弱”,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自强不息变得强大;还可辩证地论述强调“强”与“弱”可以相互转化,要善于利用“强与弱”,该强大时则强,该示弱时则弱。考生要根据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关系,精心构思成文。

【记者】谢志清 于蕾

【通讯员】邱慧娟 杨璐

【作者】 谢志清;于蕾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