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第一科语文考试,于今日上午考完。考试结束之后,“高考语文”就迅速地冲上热搜第一。

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莫过于是高考作文了。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又有哪些亮点?如果你作为考生,又会怎样写?快跟随名师荟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01

全国甲卷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析:

话题是关于建党100周年,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们的精神洗礼。材料从四个方面加以具体例说:“我们过的节”“我们唱的歌”“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我们学习的榜样”。这四个方面又可以合成一个,那就是红色教育。然后指出它们的深远意义:它们成为了我们心中的阳光,脚下的力量。最后指出新征程、新时代,我们大有作为。

主题:“可为与有为”。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由两个关键词组成“可为”与“有为”。其中“可为”强调客观,我们遇到了最好的时代,我们可以大有作为。“有为”强调主观“行动力”。“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作文不能只谈一方面,要二者并重。

02

全国乙卷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析:

《中学生阅读》高考版7-8月《高考作文备考特辑》专题策划栏目,所刊登的《诗歌·言论》模拟试题的第一道试题,与全国乙卷作文题完美贴合。

03

全国新高考Ⅰ卷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勤自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和去年一样,仍是材料作文。今年给的是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的一段话。就今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而言,需要使用巧抓关键词句法。仔细阅读材料,考生可知,最为重要的是“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这样,考生可以将文章立意确定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也可确定为“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或者这两方面兼顾。

具体行文时,要注意和时代挂钩,让文章富有时代气息,才会具有现实针对性,人们才会乐意读。比如谈“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可以联系抗美援朝。比如谈“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可以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谈。如果谈“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就要用对比法来谈,但重点应该放在“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考生在具体行文时,可以从谈个人到谈团体到谈国家来写,也就是由小到大,逐层深入,让文章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深度。需要注意的是,切不要就体育锻炼而谈体育锻炼,这样所写文章就没有深度,也可以说,考生没有读懂所给材料。

04

全国新高考Ⅱ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关键词:做人。“人”字有两笔,“撇”“捺”各半生,一撇一捺,写出人字,一撇一捺,写尽人生。“人”字好,做人难做,简单的两笔,却是无法言尽的深刻,只能一边经历,一边感悟。人这一辈子,若想要活得圆满,就要认真写好这两笔,按照上面的几步走,方得始终。

“整体把握”四个字,提醒考生不能只抓其中一幅图去作文,要注意四幅图之间的联系。它贯穿了人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又各有侧重点。写作要“结合材料”,即一定要用到材料,同时又不必被其捆住手脚,行文中必须由此及彼拓展开去。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必须基于“人”这一关键词和“旁白”去展开,否则将被视为脱离题意。如果停留在如何写好书法、就事论事,属于偏题。如果无视所给材料中的“旁白”,去谈“人”字的一撇一捺,象征着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支撑。写成长的道路上,亲情、友情、爱情、师生之情、萍水之缘、滴水之恩温暖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属于偏题。

“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即要求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这表明要有“我”在场,要将“我”对“人”的独特认识表达出来,论述新时代下我们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一个人,以及“做人”对时代的意义或对自己成长的意义。

05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解析:

第一题。从题目中的材料来看,材料中提到了几种人,以及他们在同一时代下的不同感叹或表现:感叹生不逢时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悲观、失望;只愿安分随时的人,表现出来的是随波逐流;深感生逢其时的人,表现出来的是积极进取。而从题目要求“论生逢其时”来看,命题人的情感态度很明显:我们现在正处于“生逢其时”的好时代。这是一道传递正能量的好题目,能够引导考生关注并正确认识这个时代,并将时代与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思考。我们现在处于最好的时代,然而人们会因个人际遇不同产生不同的看法,关键在于你以怎样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去看待它。无论是悲观,还是随波逐流,都不应该是青年一代的选择。青年一代应该向更高处追求人生理想,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理应具有这样的思想认识。另外,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其中也包含着对考生辩证思维的考查,考生必须思考时代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第二道作文题目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审题的难度。核心关键词是“成熟”,作文材料也明确指出,“成熟”不仅指身体的成长,还要从更深的层面去思考什么是成熟。理所当然,成熟更指思想上的成长,行为表现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基于这样的分析,“这,才是成熟的模样”这一题目中一定要抓住“这”“成熟的模样”这两个关键词。也就是说,考生一定要明确“这”到底是什么,还要写出“成熟的模样”到底是什么样的。写作时,身体上的成长只需要一笔带过,要重点通过人物的具体行为表现、思想认识来更好地写出“成熟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天津卷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

天津卷作文试题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背景材料,二是驱动任务,三是作文要求。这和去年的作文命制思路一脉相承,只不过由较为宏大的叙事转为更为生活化的审视与思考,也更有利于学生有事可作,有感而发,避免了空泛与虚伪。

作文材料有三个主要特点:

1.紧扣时代主题。

2.彰显诗意气息。

3.贴近生活实际。

驱动任务明确,体现在:一、要结合自身体验,遵循生活的逻辑;二、体现理解与感悟,这为多文体创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写作时,要抓住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纪念日”“初心”“前方”。构思时,要充分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前方”是目标,决定了我们要去往何方;“初心”是校正器,使我们永远保持方向;“纪念日”是方法策略,路途中时刻检视一下这些路标,检验我们走了多远,走的方向是否正确。总之,以三个关键词为核心,进行整体思考,才是作好此文的要点所在。

07

上海卷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高考上海卷这几年一直在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方面的规定。

今年也不例外。“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是给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联系平日的阅读,我们知道,杜甫在唐朝时并不是名震四方,他的作品在唐诗中的地位到了宋朝才被确立。我们还知道,沈复的《浮生六记》当时并没有人赏识,直到沈复去世40多年后,杨引传在书摊上发现了沈复的《浮生六记》手稿,阅读后知道此书不同凡响,于是给以印刷,结果是一时洛阳纸贵。有的同学可能说:“我阅读面窄,哪里知道这些材料?”这也不可怕。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写一则故事,来谈“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写一则故事,一定要注意点题,可以通过人物对话点题,可以通过心理描写点题,也可以在结尾通过议论来点题。

如果谈“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不能被人们认识”也行。需要明白,事物的价值经过时间的沉淀仍不被人们认识,是因为经过时间的流逝,事物的价值被假象掩盖。要认识其价值,就需要拨开假象。这需要水平,也需要勇气。如果我们手头材料充足,可以说,谈这个观点将更容易出彩。

当然,也可以这两个观点都来谈。如果都谈,最好是有所侧重。这样,更容易谈充分、谈透彻。都来谈可以彰显出我们看问题全面,不走极端。

08

浙江卷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词有:“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考生应重点阐述对“得与失”的体验与思考,讨论“得与失”与 “终点”“起点”或“过程”的对应关系中,阐明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将关于“得与失”是人生“终点”“起点”还是“过程”的论断作为作文的主要论点。在论证过程中,一定要围绕“终点”“起点”“过程”三个概念中的一个展开,切忌跑题;如果能适当涉及另外两个概念,亦可。此外,考生可分别论述“得”“失”两者在自身的判断中所起的作用,是否两者都是自己心目中的“终点”“起点”“过程”,显示自己辩证思考的能力。例证方面,考生可以选取自身、他人、历史人物甚至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得与失”,加以论证。

考生要立足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体验,结合自身的阅读积累,站在一定的社会高度,选取合适例证,在表达自身体验、观点的同时,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判断。

看完这些作文题目后,你认为哪卷的作文最难下笔?哪卷的作文最有新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