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我买的房子,最近进入装修阶段。

按设计,未来我的书房里,写字台正对着两张超大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侧面是高达圣斗士灌篮钢炼等各种二次元手办的集中展示柜,身后是一排密密麻麻的大书架。

前段时间拼多多搞读书日大促,很多书卖超便宜,我就趁机屯了二十多本(套)。

其中不少以前读过,只不过没买过正版实体书,正好给以后的书架装点门面~

装修好后的美图,到时会发公号上给大家吃瓜~

以后看力哥视频,背景可能就是那排书架啦~

力哥几年前曾安利过一套书单,有一百多本,后台回复“书单”,能看到。

后来没怎么更新,主要懒…

我安利的书,也没怎么写过详细书评,主要还是懒…

我喜欢把各种书籍、网文、作者的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会贯通,最后为我所用。

但不时有荔枝让我安利好书,不只是理财,各方面都想看。

巧了,这次买的这堆书里,有一本我拿到手第一天,就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

书名叫《透过地理看历史》,作者李不白。

李不白毕业于武大地图学专业,长期从事地图编辑出版工作。

真正吸引我的,是他的写作风格:融地理、地图、历史、文化于一体,由点及面,东拉西扯,但最后都能收回来,文笔通俗,结论清晰,和我非常像。

同时,书中到处穿插李不白私货,也就是他自己强烈的价值观倾向,是标准右派,崇尚西周礼乐,厌恶暴秦。

历代文人墨客,无论贾谊《过秦论》,杜牧《阿房宫赋》,还是苏洵《六国论》,都对秦贬多褒少,但他们所处时代,也都是秦制改良后的延续。

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来后,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对比才意识到。

谭嗣同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伪善)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于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焚书坑儒后,孔孟思想就走样了。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但主席一向不喜欢孔子,积极给秦始皇(还有曹操)翻案——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子厚就是柳宗元,那会儿唐王朝藩镇割据,日薄西山,柳宗元反对地方割据,主张学习秦制,立郡县,大搞中央集权,国家才会重新强大。

谭和毛都意识到“百代都行秦政法”,评价却天壤之别。

虽然我也是右派,但看李不白把秦制说得一无是处,也觉得有点过分。

和平年代,知识分子多右派(饱汉不知饿汉饥,个人自由权利第一位);动乱年代,知识分子多左派(火烧眉毛没时间了,赶快革命,还要什么自行车)

无论对孔子还是始皇,毛还是邓,我现在都能相对客观看待各自优缺点。

毕竟人本身不是完美存在,人创造的任何思想和制度,都是双刃剑,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

结果我稍微提两句左派缺点,左派就呛我;说几句右派问题,右派就怼我,摊手~

02

推荐这本书,主要因为我是地理决定论者,从地理这个基本自然维度,可以顺势推导出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和结论。

这么说很空,得有抓手,帮大家理解地理环境究竟如何影响历史发展进程,本书就填补了这个知识空白。

本书写法比较“飘逸”,作者经常找自己感兴趣的点展开写,自己觉得比较无趣的历史一笔带过……

我的史地基础还行,所以看一遍就能get,马上融会贯通,如果基础比较差的,可以多看两遍,尤其地图。

过去3000多年,历史虽然风云变幻,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这些历史人物策马扬鞭,挥斥方遒的舞台,基本没啥变化。

中国地形又很特殊,千百年来战争都围绕着几大地理单元展开。

像个九宫格——

河套-山西-河北

关中-中原-山东

巴蜀-荆楚-江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这九大单元的特点熟记于心,就很容易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除了九大核心单元,还有一些附属单元,书里也做了拆解。

主要是岭南、云贵、关中和巴蜀间的汉中、江东和山东间的两淮、河西走廊、西域、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

我随便举个例子。

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依据自然形成的山川分布。

比如川陕间的汉中,北边秦岭比南边米仓山-大巴山高得多,更难跨越。

路太难走,运粮补给线太长,耗不起,这也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攻不下关中的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自古汉中盆地、安康盆地与南边巴蜀交流更多,不管饮食还是方言,更接近四川。

相对来说,一旦北方势力占据汉中,南下征蜀就相对容易。

因为四川盆地一马平川,东边就有些低矮丘陵,形不成障碍,只要米仓山和岷山间的剑门关被攻破,北军就能直取成都,so easy~

魏灭蜀之战,姜维在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硬把钟会大军挡在关外。

钟会粮食吃光,眼瞅就要退军了。

自诸葛亮设关以后,历史上剑门关就从没被正面攻克,所以只能迂回。

剑门关身后这条路叫金牛道,是最好走的一条。

但巴蜀和汉中之间,还有三条道。

东边有米仓道和荔枝道,分别通往巴中和达州,但出来后是丘陵地带,而且离成都太原。

西边还有条阴平小道,要经过羌族聚居区,最难走,但邓艾硬是绕了过去,从江油突然直插绵阳,成都无险可守,刘禅只能投降。

还在守剑阁的姜维根本来不及回援,只能投降。

到了元明清三代大一统王朝,为避免地方依靠天险阻隔和区域文化认同,形成反抗中央的割据势力,对省际边界做了不少调整。

汉中是四川门户,为避免四川割据,汉中从此由巴蜀势力转入关中势力范围,成为陕西一部分。

03

还有江南和江北,历来也是两个文化板块,统治者却故意把苏北苏南合一起,成为“散装十三太保”渊源。

苏南的苏锡常和浙江甚至皖南都是同一文化圈,却故意拆分到三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说的“烟雨江南”,连安徽宣城也算。

甚至连江西九江都算。

所谓江西,是“江南西道(路)”的简称,对应“江南东道(路)”,简称江东。

顺便解释下江东江南江左的关系。

江南江北是今人说法,很好理解。

东吴被称为江东,因为长江从九江到南京这段,呈西南-东北45度角倾斜走势,顺流而下,江南看起来就像江东,江北则像江西。

古代中国没地球概念,没有上北下南一说,帝王都住北方,习惯坐北朝南,给帝王看的地图都是上南下北,把中国地图180度旋转,发现这一段江东,正好位于地图左侧,所以又叫“江左”。

南京恰好位于整个长江下游(江南=江东=江左)中心位置,直接靠着宽阔的长江天险,背后又有紫金山、牛首山、栖霞山、汤山等群山围绕,易守难攻,所以孙权在此建石头城,号称“东吴第一要塞”。

今天南京虽被调戏作“徽京”,但明朝南京(应天府)管辖的南直隶,的确包括江苏安徽两省。

看下地图就知道,如果把江苏安徽拼一起,南京正好在中间,很合适。

把安徽拆出去后,南京成了紧贴临省的边区……

大南京都市圈只能把安徽小伙伴带进来玩了……

04

晚清,乌鲁木齐取代伊犁成为新疆军政中心,也是一个道理。

汉唐两代设立的西域都护,军政中心都在天山南侧山脚下的轮台或龟兹。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汉唐两代经营的西域,主要是天山南边的南疆,绿洲古国主要在这,绕着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星罗棋布。

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像个大口袋,把南疆整个包住,开口就在河西走廊。

出了玉门关和阳关,正对着南疆,所以汉军出击,南疆容易形成骨牌效应,望风而降。

但天山北,阿尔泰山南的北疆,和蒙古草原有一个通道,特别容易被游牧民族控制,不好防御。

唐前期比汉国力更强,武则天灭西突厥,搞定整个北疆,在庭州(今乌鲁木齐东北,汉代车师后国故地)又设了个北庭都护府。

康雍乾三代连续用兵,最终彻底灭了不断搞事情的蒙古准格尔部,对新疆的控制比汉唐两代更牢固,西北边境一直稳稳拓展到巴尔喀什湖西北。

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全境、塔吉克斯坦大部,还有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都归北京直接统治,这里是“汉唐故土”,离开中国快1000年了 ,同样离开中国上千年的越南朝鲜,今天还独立着。

乾隆觉得自己超超超牛逼,功盖汉唐,就把这块新获得的广袤疆土,命名“新疆”,从此新疆代替西域。

最初。清廷把军政中心设在天山北边的伊犁河谷(西疆)。

伊犁河谷像个喇叭口,向西敞开,从大西洋一路吹来的暖湿气流,到这里被最后锁住,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导致水草丰美,可耕可牧,是新疆最好的一块地。

后来沙俄不断吞并新疆,到阿古柏叛乱时期,沙俄趁机吞了整个伊犁,想造成既成事实。

在左宗棠的武力震慑下,经艰难谈判,伊犁河谷大半还是割让沙俄,小部归还,伊犁一下子成了直面沙俄威胁的最前沿,不适合继续做军政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上人 我在可可托海等你

他们说 你嫁到了伊犁

从北疆阿勒泰地区的可可托海到西疆伊犁,直线距离七八百公里,相当于广州到武汉,没有左宗棠收复伊犁,这就算跨国婚姻,嫁哈萨克斯坦去了。

此后,位于北疆通往南疆吐鲁番盆地入口处的迪化城,因交通便利,战略位置重要,成了能兼顾南北两疆的军政中心。

解放后为尊重少数民族,改回原来蒙语名字“优美的草原”,音译过来叫“乌鲁木齐”。

注意,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一样,都是蒙语翻译,不是维语,说明很长时间,北疆占统治地位的是蒙古族。

经过长时间融合,今天蒙古族和满族一样,汉化严重,没有明显的分离主义思想,所以北疆局势还可以。

但南疆塔里木盆地,伊斯兰教从最西边的喀什开始,一路向东传播,到明朝已统治整个南疆,后来连吐鲁番、哈密这些东疆也全部皈信,准格尔灭族后,势力进一步扩展到北疆。

所以南疆是维族大本营,相对更敏感。

05

扯远了,说回南方。

北方政权要南下统一,主要搞定三个单位:江东、荆楚、巴蜀。

巴蜀上面说了,要过剑阁,或走其他小道,所以魏蜀一直围绕汉中打来打去。

江东主要守淮河,淮河破了,南北划江而治,江东很难长期守住。

无论南北朝,金宋对峙,还是五代与吴(南唐)国的对峙,南北政权边界几乎都沿淮河,往往一对峙就是上百年。

南方守不住淮河,比如南朝最后一个陈,江淮陷落,离亡国就不远了。

但北军如果没有压倒性优势,正面攻破江淮和江南并非易事。

因为这里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北方骑兵战力会大打折扣,加上黄河缺乏通航能力,北军不善水战,和南方水师正面PK容易吃亏。

所以北方南下最重要的通道,是中间的荆楚。

湖北和河南的天然分界是桐柏山,和安徽天然分界是大别山,这两座山恰好形成湖北,或者说整个荆楚大地(湖南湖北)对中原的防御壁垒。

楚国早就拿下这两座山,进可直取中原,会盟诸侯,问鼎天下,退可阻挡中原来犯,守住荆楚。

南取荆州,只有三条路。

要么走东边江淮,从寿春过淮河,在大别山和环南京丘陵区之间,只有一个通道,就是巢湖平原,今天合肥。

可即使拿下合肥,占领长江下游北岸,沿长江逆流而上也不好打,大别山和江南丘陵之间路也不好走。

要么走西边巴蜀,虽然顺流而下,但三峡那边也很难走,容易关门打狗,埋伏全歼,刘备夷陵惨败,就这么来的。

但刘备撤军时,陆逊也不敢乘胜追击。

一是北方曹魏才是心腹大患,真把蜀汉搞死,没人分担抗曹压力,东吴hold不住。

更重要的是,东吴刚吃下荆州,无力再图巴蜀,搞成南北朝。

刘备毕竟不是刘璋,后面还有诸葛亮接应,贸然逆流追击,在三峡地带,东吴军队也可能被埋伏,全军覆灭。

所以打荆楚,最容易的路线,是桐柏山西侧,武当山东侧的南阳盆地。

但桐柏山南边还有一座大洪山,更简单的进军路线,是先控制汉水南岸的襄阳。

从襄阳往南,不管沿汉水走水路直抵武汉,还是沿陆路直取江陵,都易如反掌。

一旦拿下荆楚,再顺流而下取江东,也不难。

荆楚、江东拿下,巴蜀早晚也会投降,更别说岭南,中国就统一了。

所以中国南北是合是分的关键抓手,就看襄阳城。

1234年,蒙古灭金,第二年,顺势继续南下攻宋,但一直到1273年,才把襄阳最终打下来,耗时38年。

期间襄阳失守、收复、再失守、再收复……蒙古南宋各自出现内乱甚至内战,谈谈打打反反复复各种消耗,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和水军。

因为拖的时间太久,期间,蒙古铁骑两次西征,横扫欧亚大陆,拿下俄罗斯,打到维也纳城下,甚至把伊斯兰世界一扫而光,剑锋直逼非洲。

就这样,襄阳还没拿下。

久攻不克,蒙古人就想从巴蜀顺流而下打荆州,也被卡在重庆钓鱼城过不去,蒙哥汗也死在城下,导致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内战,又帮南宋延寿10年。

多说一句,因为和其他版块相对隔绝,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四川很少像中原那样发生大规模战争。

这地方好山好水,天府之国,美食美女享不尽,每天吃喝玩乐打麻将,安逸日子过久了,特别容易消磨意志,就有“少不入川”的说法。

成都可以申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娱乐先行示范区”~

除了刘备,成都平原就没迎来过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中原政权打过来,也不咋抵抗,直接躺倒,乖乖投降。

东汉刘秀攻蜀不到两年,刘备入川一年多,东晋桓温伐蜀4个月,五代后唐灭前蜀2个半月,北宋赵匡胤灭后蜀2个月,朱元璋拿下四川也就4个多月……

所以汶川大地震时,成都人依然该吃吃该喝喝,“长城”继续围,这不是段子,是真的……

中国有两个地方的男人以“怕老婆”出名,一是江南(妻管严),二是四川(耙耳朵),都是因为生存环境比较好,才能有这么好的心态。

不过四川历史上也发生过两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一次蒙古人入侵,另一次更惨,明末张献忠屠川,成都街头都有老虎了,这才有了后来的湖广填四川。

蒙古人来了,就不是换个皇帝的事,事关民族存亡,川人持续抵抗五十多年,直到临安投降后,还抵抗了3年。

其中,重庆因为是山城,生存更艰辛,所以重庆人的骨头比成都人更硬,就像重庆话比成都话更硬。

拿不下四川,蒙古人又想出奇兵,绕过四川,先征服大理国,再从云南,绕道贵州,攻入荆湘。

但因为西南全是山山山河河河,蒙古铁骑发挥不了机动优势,还是失败……

历史上,只有三支部队试图穿越川西大雪山。

蒙古人穿过去了,但损失巨大,也没实现战略目标;

石达开被大渡河挡住,身首异处;

只有红军,“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成功突破无人区,抵达陕北根据地。

扯远了~

总之,襄阳城死守38年,蒙古人就拿南宋一点办法没有,但城破仅3年,南宋就亡了。

这就是襄阳城的战略价值,名气不是盖的。

06

大同-太原-洛阳-南阳-襄阳-荆州在同一经度上,元代以前,一直是中国南北中轴线,后来首都迁到北京,中轴线才整体东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从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坐船顺流东下,因三峡水流湍急,速度很快,到江陵只要一天,说明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在唐代还是荆楚一带中心。

当时武汉刚从一大片沼泽地(云梦泽)缩小成小湖群,存在感还很弱。

荆楚易守难攻,鱼米之乡,所谓湖广熟,天下足。

东汉末年,荆州没怎么经历兵灾,已是天下第一大州,相当富足。

占领襄阳后,曹操一路南下,追得刘备团团转。

但刘表不是雄主,后来又挂了,继位的二儿子刘琮是个窝囊废,很快降曹。

孙权是雄主,明白荆楚和江东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必然出手阻击。

但此时看来看去,唯一能联合的就是还没根据地,一直被曹操追着屁股打的刘备,手里还有几个能打的。

而且诸葛亮曾出主意让大儿子刘琦外逃夏口(武昌),当太守防东吴,以避杀身之祸。

这时刘备无路可逃,只能去夏口和刘琦汇合,刘琦手里还有点水师。

《三国演义》写刘备借荆州,并不准确。

汉代一级行政单位叫州,州下面有郡。

荆州是达州,下面有7个郡,大致属今湖北的有南阳郡、南郡、江夏郡,属今湖南的有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

荆州治所在南郡,即江陵。

赤壁之战前,曹操已占领南阳郡(襄阳),黄祖战死后,东吴也已拿下江夏郡一小部分。

曹操大军南下后,刘琮投降,理论上荆州已属曹操。

但还占据江夏大部的刘琦不肯投降,刘备也逃过来汇合,所以曹操一路追过来,打下江夏北部的一部分。

这时孙刘联盟形成,两军就在湖北蒲圻一带长江两岸形成对峙之势,准备来场大决战。

苏轼后来贬到黄州(黄冈),以为这是赤壁古战场,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苏子名气太响,后来很长时间,大家都以为这里是赤壁之战发生地。

今天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不在这,就把这叫“文赤壁”,或“东坡赤壁”。

还有少数愣头青硬要翻案,说赤壁大战就在黄冈。

诸葛亮借东风是夸张,但火烧赤壁是真的——正因为曹军水师大营起火,对岸才会反射出火光冲天,被造成“赤壁”,才有“赤壁之战”的说法。

这又回到江东江西的问题。

如果刮东风,孙刘火船才能顺势冲入敌营,孙刘联军一定在东岸,曹军一定在西岸。

但黄冈一带的长江,恰巧往南流,南方的孙刘联军这时在江西,没法借东风破敌。

而蒲圻(今属咸宁)一带的长江向北流,正好符合借东风需求。

再说战术上看,曹操不可能舍近求远,绕过刘琦大本营江夏(武汉),跑更东边的黄冈去决战。

你看,很多文科生吵来吵去的问题,从地理角度一分析,答案特简单。

后来蒲圻为了死死抱住赤壁古战场这棵摇钱树,一气之下,索性改名赤壁市……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依然控制南阳郡,还有北边一小部分南郡和江夏郡。

刘备除江夏大部,还借刘琦之名,夺取湖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说的就是这。

孙权则占了南郡大部,外加原来就有的江夏小部。

但因为在后来攻打南郡的战役中,周瑜请刘备帮忙,作为感谢,把南郡长江以南小部分土地,分给刘备。

显然,从无立锥之地,到坐拥半个荆州,刘备是最大赢家。

这时,荆州从北往南被一切三:北边曹操、中间孙权、南边刘备。

防御曹军的边境压力,全落在孙权控制区,等于给南边刘备挡刀。

周瑜是鹰派,一直想干掉刘备,再进取西川,造成南北朝格局,可惜周瑜死得太早。

继任者鲁肃是鸽派,就顺着刘备意思,给孙权出主意,借南郡给刘备。

一方面,让刘备顶在南郡正面战场,自己在江夏呼应,形成掎角之势;

另一方面,南郡是西川入口,忽悠刘备取西川做根据地,自己好占据荆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为啥周瑜计划自己取西川,鲁肃却建议刘备取西川?

因为周瑜是冒险型将官,喜欢出奇制胜,all in 狗狗币。

赤壁之战的总指挥,就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鲁肃和诸葛亮一样,是稳健型将官,不敢轻易冒险,打没把握的仗。

东吴老巢在江东,到四川还隔了个荆州,逆流而上,劳师远征,补给线非常长,北边有曹操,南边有刘备,任何一方中途截胡,入川大军都可能有去无回,到时老家空虚,曹操趁机从合肥南下,东吴就凉了。

我们做理财,应该学诸葛亮、鲁肃、司马懿这些稳如老狗的投资者,千万别学周瑜,赢了会所嫩模,输了自己当嫩模……

虽然对荆州归属看法不一,但希望三分天下,形成鼎足之势的战略意图,鲁肃和诸葛亮一致。

鲁肃一游说,孙权就同意把南郡借刘备。

所以刘备借的不是半个荆州,而是原本东吴控制的半个南郡。

刘备取益州后,因庞统死太早,不得不把诸葛亮调过来,留下有脑子,但很自负的关羽守荆州。

这时,刘备不肯还南郡,双方眼看就要火并了,好在此时曹操灭汉中张鲁,大敌当前,孙刘只能讲和,约定以湘江为界,分治荆州。

大概就是下面这张图显示的格局——

后经激烈争夺,刘备拿下汉中。

驻守江陵的关羽,立功心切,就想北伐,拿下南阳郡。

上面说了,襄阳在北军手里,等于掐住南方咽喉,人家随时能南下。

所以从战略上说,关羽北伐没错。

随后水淹七军,关羽迎来人生最高光时刻。

但因后方空虚,被装病的吕蒙抄了老家,身首异处,荆州也丢了。

孙权冒着孙刘联盟彻底破灭,刘备全力伐吴的风险,也一定要偷袭关羽,拿下荆州,还是因为唇亡齿寒的关系。

没有荆州,东吴寝食难安。

后来东线魏吴战场,一直围绕合肥拉锯。

因为合肥就是东线的襄阳。

在魏军手里,随时可南下占领安庆、池州一线长江峡谷带,切断荆楚和江东联系,让荆楚吴军无法回援,还能避开环南京山区,顺流而下,直取南京。

相比襄阳,合肥离南京更近,更具威胁,所以孙权如鲠在喉,一生多次攻肥,可惜皆无功而返。

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出奇兵,千里挺进大别山,南京武汉同时受威胁,蒋芒刺在背,极大牵制了国军战略部署。

07

没想到一不小心扯远了,变成讲三国……

南阳盆地,北边有伏牛山(秦岭支脉)与洛阳盆地相隔,东边有方城山与中原相隔,淮河到南阳东止,秦岭自南阳北始,这里才是中国真正的南北气候分界点。

而且南阳盆地属长江水系,南阳母亲河唐白河是汉水支流,唐白河汇入汉水的地方就是襄阳,所以襄阳南阳自古一家亲。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占领南阳,作为前进基地。

两汉时,南阳也一直属荆州。

“南阳诸葛庐”,实际上在襄阳,但因为襄阳隶属南阳郡,叫南阳也没错。

诸葛亮《隆中对》里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洛是洛阳,就是一有机会,带着荆州兵夺取中原,一统天下。

但取洛阳前,必先经过宛城,即南阳。

南阳盆地可不小,有3/4个关中平原那么大,可以种粮驻军,就算一时拿不下中原,也还能守住。

为了节制荆楚,后来南阳盆地大部分划给河南,成为今南阳市,南边一小部分留在湖北,成为今襄阳市。

本来一家亲,现在被强行分割到两省,只能各为其主了~

除了襄阳,北线还有一条攻入荆楚的通道,就是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义阳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此三关相互呼应,易守难攻,一旦被荆楚势力控制,也能有效抵御北方进攻。

后来这三关也都归了河南,隶属信阳市。

上面说了这么多,都在讲一个地理决定论的例子——

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依据自然形成的山川分布,但后世统治者为避免地方形成割据势力,故意打散自然地形,人为分割。

只是我太能扯,写了大几千字……

如果你喜欢力哥这种文风,应该也会喜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