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佛爷说

有没有哪个同事不断追问团队在做什么、如何能提升效率之类的问题,问得快把你逼疯?你有没有在工作上遇到过能按时完成工作也能配合团队,但却由于一些原因无法在个人目标上取得进展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这样?背后的原因在于每个人的动力来源不同,驱动每个人采取不同的行动。动力类型是无法改变的,但如果有了更多的经验和知识,我们可以学习抵消自己所属类型的负面作用。

在调研和写作《比以前更好:把握自己的日常习惯》(Better than Before: Mastering the Habits of Our Everyday Lives)时,我意识到每个人对待习惯的态度截然不同,养成习惯的能力也相差甚远。根据观察,我渐渐明白基本上所有人都可以归为四大类:支持者、质疑者、效力者、反抗者。

关键问题是:你如何回应期待?我们都面对两类期待:

外部期待:如期完成工作、遵守交通规则

内部期待:别再吃零食、开始跑步

支持者对内外两种期待都反应迅速。他们自主行动,可以毫无困难地履行承诺、保持决心、如期完成工作(其实他们经常提早完成)。这类人真心想要理解并满足期待,包括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因此他们有强大的自我保护的本能,用于平衡他人的期待。

然而在期待不明确的情况下,支持者就可能陷入困境。他们会觉得一定要满足期待,哪怕是无意义的期待。如果得知自己破坏了规则,即使是不必要的规则,他们也会感到不安,除非有足够正当的理由。我很了解这种倾向:我自己就是这个类型。

质疑者会质疑一切期待,只满足自己认为合理的期待——他们的动力是理性、逻辑和公正。他们自行决定是否要采取某一行动,拒绝做独断无理或缺乏合理目的的事。本质上讲,他们会把所有期待都转化为内部期待。

质疑者会做出考虑周全的决定,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这类人会进行大量思考,愿意做详尽的调查。如果觉得某一期待有充分的依据,他们就会照做,反之则不会。

不过,质疑者对信息和正当性的需求可能令人感到厌烦。有时他们也希望自己不要深究理由。一位质疑者沮丧地告诉我,“分析麻痹令我痛苦。我总是想获得更多信息。”

责任者会迅速回应外部需求,但很难应对内部需求。他们擅长满足外部的要求和截止期限,因此是出色的同事、家人和朋友。

这类人不会让别人失望,却会让自己失望。他们抵触内部期待,所以很难自我激励——比如写博士论文或者去参加社交活动。一名记者每周都能按时交稿,但却没有时间写自己的书,这就是典型的责任者。

责任者满足期待的动力是外部责任,在截止期限、超期费用或令别人失望的担忧驱使下行动。再强调一下:如果责任者难以回应某项期待,解决方法就是令其负担外部责任。

外部期待容易让责任者不堪重负,因为他们无法拒绝别人。一位责任者说,“我放下手上的事情帮同事校对报告,但我很难安排时间处理自己的工作。”

责任者可能会出现令人吃惊的“责任反抗”,突然拒绝某项期待。期待过于沉重,他们突然绷断了。

反抗者抵触一切外部和内部期待。他们选择在自由感的驱使下行动。他们反抗控制,自我控制也不例外,喜欢蔑视规则和期待。

反抗者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目标,虽然拒绝做“应该做”的事,但能做成自己要做的事。

这类人非常重视本真和自主权,有一种挣脱枷锁的精神。他们对权威的反抗有时对于社会十分珍贵,但反抗者时常令他人失望,因为不会听从他人意愿去做任何事。他们不在乎“有人依靠你”“你答应了要这样做”“这样不符合规定”“这是截止期限”或“这样很粗鲁”之类的话。

要求或告诉反抗者去做某事,经常会导致他们反着来。反抗者身边的人必须留意,不要一不小心激发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抗者会由于“我就做给你看看”的想法获得强大的动力。比如告诉反抗者“我觉得你星期五不可能准备好初稿”,这个人可能会在星期四完成,为了证明你想错了。

反抗者有时会令自己感到挫败,因为他们无法告诉自己要做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看了上面的描述就能自己对上号。动力类型是无法改变的,但如果有了更多的经验和知识,我们可以学习抵消自己所属类型的负面作用。比方说,我自己是支持者,就已经学会了对抗自己无意识地满足期待的倾向,先问一句“我为什么要答应”。

尝试说服他人行动时考虑对方的动力类型,成功的几率会更高。上司想帮助员工如期完成工作,医生想督促患者吃药,咨询顾问、教练或治疗师想帮助客户达成目标,都属于这种情况。

举例来说,质疑者试图说服责任者的时候可能会摆出各种正当的理由,但这种逻辑论证对责任者的作用不如外部责任。而对反抗者说“你必须这样做,这是规定”,反抗者多半不会听从。

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人都属于质疑者和责任者。反抗者数量很少,让我大为吃惊的是支持者也很少。因为支持者和反抗者不多,所以想要大规模塑造行为(如雇主、设备制造商、保险公司和指导机构)时把重点放在质疑者和责任者身上效果比较好,即提供正当理由和外部责任。

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动力类型、抵消其负面因素的人最快乐也最成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我们可以打造更满足、更健康、更有效率的生活。

关键词:自管理

格蕾琴·鲁宾(Gretchen Rubin) | 文

格蕾琴·鲁宾著有《比以前更好》(Better Than Before)和畅销书《幸福工程》(The Happiness Project)、《在家更快乐》(Happier at Home)。鲁宾曾从事法律行业,为最高法院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担任书记员时意识到自己想要成为作家。她有一档新的播客名叫“与格蕾琴·鲁宾一起更快乐”。

蒋荟蓉 | 译 牛文静 | 校 时青靖 | 编辑

《哈佛商业评论》联系方式

投稿及内容合作 | zhenminma@hbrchina.org

公众号ID:hbr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