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Jump Scare ,往往用来形容恐怖惊悚片中很俗套的吓人手法。

就是那种一惊一乍,靠突然提高的声效,猛地杀出的人影来刺激观众神经的惯用方式。

可这种手法为什么好莱坞和港片会一次又一次的使用,延续多年不变?

因为 —— 效率高,好用啊!

如果还能在Jump Scare上玩儿出什么新花样,那影片已经算很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电影《寂静之地》剧照

《寂静之地》就在传统的Jump Scare上加强了「无声」的概念。

延长了观众对于危险预期的感受时间,令宣泄时的快感得以翻倍。

经典的炸弹理论中,导演往往很早就告知观众:

角色脚下藏有炸弹,并且已经开始「倒计时」。

一般导演为了提高节奏,往往将倒数的时间缩短,甚至迅速到令角色来不及反应。

而《寂静之地》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倒数计时的时间延长,而且频繁提醒观众炸弹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电影《寂静之地》片段

就像《寂静之地》中,楼梯上多次出现的 钉子

女主角在逃跑的危机时刻踩到,剧烈的疼痛伴随着哭天抢地的呼喊。

怪兽步步逼近,她与孩子们顷刻间面临灭顶之灾。

这种精巧的设计,就是《寂静之地》利用无声的冲击与调度的挑逗来刺激观众的法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电影《寂静之地》剧照

《寂静之地2》 (A Quiet Place: Part II) 也于上周五正式登陆内地大银幕。

再次给予了观众沉浸式感知恐惧的机会。

对于内地影迷来说,在电影院观看惊悚恐怖片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

从百年前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开始,电影院就利用朝圣式的共同体验与黑暗幽闭空间,对人类的生理与心理产生多重刺激。

影院提供的空间和技术支持,对于一部恐怖惊悚片来说,意义重大、效果突出。

寂静之地2

- A Quiet Place: Part II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寂静之地2》相比第一部,少了一些惊喜。

因为技法没有突破,仅仅做了小幅度的升级。

但因为世界观突然放大,显得没有第一部那么精巧。

一部只有97分钟的惊悚片,人物增多、格局拉大,却没有时间落地,只会产生「虎头蛇尾」的粗劣感,影响影片的整体质感。

好在,本片导演约翰·卡拉辛斯基 (John Krasinski) 有着持续创新的劲儿,让《寂静之地2》依然颇具看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导演 约翰·卡拉辛斯基

1

噤声与窒息

《寂静之地2》的节奏推进依然以「声音」作为核心。

声音与危险和叙事高潮同步

从有到无到有、强到弱再到强、急到缓再到急。

对于第一次看影片的观众来说,这样的模式效果不错,但反复的刺激会让部分二次观影的观众「脱敏」。

再妙的招、再好的调度,若重复使用也会疲劳。

这也是惊悚大师温子仁正在面临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寂静之地2》中,导演约翰·卡拉辛斯基将躲避场景升级为地下废旧铁炉

第二部的新男主艾莫特 (基里安·墨菲 饰) ,利用厚重的铁壁作为「噤声防御」。

但因为容易缺氧,人类无法长时间躲在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艾莫特 第一次营救伊芙琳 一家时,就利用手表计时,提醒观众这一点。

而防止铁门上锁的那条毛巾,就好比第一部里,梯子上的扎脚的铁钉。

导演时刻提醒和刺激观众,每次关门都给了毛巾特写,让计时的手表到点发声,正是为了在关键一刻,把危机感推向最高潮。

恐惧因为缺氧带来的窒息感而加强,不敢发声与缺氧窒息的焦虑感,从银幕上的角色脸上传递到银幕外的观众身上。

角色和观众同时感受到了窒息的威胁,共情感就这样奇妙地建立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 第二部中最有意思的设计就是这个「噤声铁炉」

屏住呼吸的紧张感,从银幕上溢出到观众席,达到了沉浸式的深度体验。

如此一来,那个令孩子剧痛呼喊的猎物捕捉器倒变成了「开胃菜」,只是为「噤声铁炉」作抛砖引玉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家庭与成长

控制格局规模,是首部《寂静之地》备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怪兽侵袭带来的生育焦虑,让影片的主题始终围绕家庭责任展开。

父母外出寻找物资,儿女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

关键时刻,父亲挺身而出,自我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电影《寂静之地》片段

父亲的牺牲给患有听障的女儿、胆小的儿子分别留下了不同的阴影。

到了第二部,母亲必须独自扛起守卫家庭的责任。

但儿子和女儿对于家庭的未来,却有着迥异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邻居艾莫特 的加入,让故事的发展多了一条支线。

女儿和艾莫特 组成探险小队,向着安全的孤岛出发,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家园。

而受伤的儿子希望保持不变,苟且贪活。

母亲为了照顾两个孩子,暂时决定留守。

叙事由此一分为二,约翰·卡拉辛斯基采用了平行剪辑来提升节奏感,制造主题上的互文关系

女儿继承了父亲的意志,更加具开拓精神。

她希望把电波制敌的方式告知更多人,从个体到集体,从家园到孤岛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片尾,两条叙事线都迎来了生死考验。

孤岛与地窖的两组人,因为电波和收音机再次产生了联系。

姐姐离开时就提醒弟弟,仔细收听广播;

到了关键时刻,姐弟同时站了起来,成功杀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塑造成长弧光,导演用了不少笔墨呈现姐弟两人的脆弱时刻。

失去助听器的女儿哭到晕厥。

而儿子的软弱从影片第一幕的棒球赛里就非常明显。

他一次次阻拦家人离开,从姐姐到母亲,都显示出他缺乏安全感,无法担负起男人的家庭重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到了片尾,儿子和弟弟因为缺氧共享氧气瓶;

母亲受伤后,他接收到姐姐的信号,将收音机作十字架用,如驱魔一般杀敌的英勇反击。

在灾难面前,儿子终于完成了蜕变,从男孩生长为了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潮部分干净凛冽的交叉蒙太奇,从平行到瞬间交汇,将从头不断铺埋的大量细节转化为经典的成长叙事体系。

「给予」「救赎」一体两面,被无形的亲情声波串起。

孩子们独当一面拯救两位受伤的成年人,也完成了对首部中父亲牺牲的再次回应。

家庭和成长两大主题在正片的最后一秒精准闭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遗憾的是, 噤声的主题隐喻停留在家庭方面便不再深入了

其实,一群「天降」怪兽将人类驱赶到家中和地下,施行着沉默的专制,无论是祷告亦或讨论都将被处以极刑,就连疼痛也不敢发声......

这是多么有力度的政治意象,堪比乔治·奥威尔故事隐喻的现代版。

但卡拉辛斯基似乎没有太大野心,无论是为了商业考量亦或屈服于成本控制,这都让影片留下了不少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还要拍第三部,且继续沿用这些手法,恐怕许多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故事也会出现更多逻辑瑕疵。

如果导演没有太大野心,还是见好就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