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重庆银保监局网站发布消息称,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法定筹建期内,符合条件获准开业。开业后的蚂蚁公司将承接蚂蚁集团旗下小贷公司中符合监管规定的消费信贷业务,并将相关业务全面纳入监管。

至此,蚂蚁消金也成为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中国第29家消金公司,是中国2021年第2家获准开业的消金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本次蚂蚁获准开业的信息来看,蚂蚁集团在朝今年“四·一二”约谈中要求的一项重要整改进行迈进,那就是: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对下辖的金融贷款行为进行管理,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健全风险隔离措施,规范关联交易。

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准开业,标志着监管对蚂蚁公司属性有了一个方向明确的定位。公司回归金融借贷属性,退去了此前的科技感,也结束了蚂蚁集团此前公司属性认定不清而带来的监管问题。

要知道,在此前正因为蚂蚁集团公司属性认定不清,长期违规开展金融业务,其中就包括:将消费借贷杠杆放大到100倍问题,还有就是第三方金融机构挂靠“花呗”“借呗”为名出借问题等等。都因为公司属性不清,导致其行为无从认定而出现监管漏洞。

但事实上按相关规定消费贷款公司的借贷杠杆是不能超过10倍的,而且挂靠“花呗”“借呗”为名出借均属国家监管之列。伙同蚂蚁以“花呗”“借呗”为名一起借贷出去的第三方金融机构的钱达1·5万亿,已远远超过了蚂蚁公司资本金80亿。

被定性后,蚂蚁公司的“花呗”“借呗”像其它借贷APP一样只能自己用,不能作为第三方金融机构的借贷平台。蚂蚂公司自己有多少钱就做多大的事。

更不允许此前“用花呗给女儿过生”温情包装借贷产品进行过度消费宣传,大肆宣传超前消费。让社会陷入集体性的借贷产品消费,又集体性地社会性崩埸。毕竟发生在2006-2008年间美国“两房”引起的次贷经济危济有前车之鉴!

公司性质定性,业务范围进行调整后,蚂蚁公司的科技感也基本褪去!当然此前估值两万亿,也将不复存在。

要知道,在此前蚂蚁公司被赋予科技公司的外衣,打着科技公司的名誉IPO上海科创板,每股估价高达68元,市值一度高估到两万亿,若按其对应2019年盈利来算市盈率来算高达96倍。但按国内金融企业属性来看,大多市盈率基本都在15倍以下,原来2.1万亿的市值会缩水至少6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这还是在保证其现有业务量的情况下,但监管后的业务范围经调整后的业务显然是达不到此前的水平,所以估值为更低。这当然是其后续再希望上市面所需面临的市场评估。

蚂蚁公司现有注册资本才80亿元人民币,按监管要求,对其开展超80亿注册资本的业务已明显受限。通过整改后的蚂蚁公司可能面临的资本金问题将会远远大于公司面临的其他问题。

毕竟又要满足现有业务量发展需求,但又要符合监管对所有金融企业不超过10倍杠杆的监管规定。所以,后续上市募资是大概率事件,只不过不可能再是以科技公司名义IPO科技板,市值大大缩水是意料中事。

此次,蚂蚁消金公司获得持牌开业,其实并不代表整改工作已完成。基于“四·一二”约谈整改的五项内容,接下来需要整改的内容会是涉及其具体业务开展方式或其它。其中最重要的还包括:打破信息垄断,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

涉及这部分整改工作,其实对蚂蚁公司来说还是很紧张或关键的。毕竟,其对支付市场的垄断行为在明里暗里都一直存在。最典型的比如:淘宝已成长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购物平台,但在淘宝、天猫购物选用第三方支付只有支付宝是唯一选项;又比如说,在消费借贷中,支付宝镶嵌“花呗”“借呗”等。

而正是这些明里暗里的垄断行为又为阿里多年带来了巨大的“不当得”利益和收益。

作为一个涉及各行各业的无现金支付工具,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市场占有高达55.6%的市场份额。然而在购物中只提供这么一种第三方支付方式,并镶嵌“花呗”“借呗”,这本身就已涉嫌垄断行为。更何况与阿里的商业一并套用,那垄断的属性是再怎么否认也是很难的。

所以,接下来的整改工作,将会继续推进“四·一二”约谈的整改项目,其中会含及蚂蚁公司支付宝在内的整改。包括蚂蚁公司关于相关金融数据的分享,金融数据一国重要数据,不能成为蚂蚁公司独有掌握并以此用于垄断,这都在后续整改范畴内!

蚂蚁公司的整改任重而道远,希望整改后的蚂蚁真正成长为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服务的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