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生娃这件事,再次牵动国人心。

有网友还专门做了一副对联,以表心境。

横批:你可就逮着一代人薅。

图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0后,哭晕了……

1

人口调控,即三孩松绑落地,算是2021年“打响第二枪”!

早在七普数据没有公布之前,我就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2021,大概率是我国人口政策战略调整的关键年。

中美短板的“两殇问题”。

一个东亚的人口,一个北美的基建。

博弈进入中场,各自都有自己最明显的短板,而且已经很难破局。

果不其然,该来的还是来了。

前天的关键时刻的会议,正式宣布:三孩儿放开了

正视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大家需要一些耐心。

后面一定还会有各种综合的硬招……

2

恕我直言,中国人口形势确实已经十分严峻,解决的窗口期也不可能再有10年。

单一放开的政策,效果堪忧。

昨天村口大爷急匆匆的从大队跑过来说:“三胎放开了,赶紧生啊!”

年轻人在弯腰搬砖的流水线上,瞧都不瞧大爷一眼,只轻轻的反问了一句:四个老人+仨孩儿=?

亚历山大说,谁在受罪谁知道。

甚至是我深圳的多个朋友,年收入也都不错,但提起城市父母们之间的“鸡娃竞赛”也是连连叹气。

朋友诉苦说:“很多人说穷人生不起娃需要照顾,但大城市里的养娃成本更是个天文数字,很多人说大城市房价高,这只是一方面,中国产业分布的不均衡,造成大家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能找到高收入岗位,这也直接造成了中国最高端人群挤在狭小的几个城市里竞争房价,竞争鸡娃,竞争学区房,看似是养娃的问题实际却是中国骨子里不平衡主要矛盾解决的问题。”

我的观点也一直很明确:

中美之间的竞争,无非只有一个目的,让更多更多的高薪岗位能够钉在国内+比较均衡的分布在国内东中西部的中心城市。

收入解决了,再叠加对于教育对于医疗对于房价问题的综合治理,生娃这件事情也就柳暗花明了。

表面上是生娃的事情,实际上是对家庭养孩儿这项支出的降成本,降杠杆,家庭和民营企业一样也需要救。

这两天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顶格罚款,就是对教育这座内卷大山进行的配合动作。

还有“房住不炒”

还有“医疗不炒”

大家可以想一下,哪个年轻人是真的不愿意有自己的孩子呢?

不是不愿,而是对养孩子负责的不能。

政策可以随时开,但年轻人的老腰已经英年老化了,挣钱太X难了,而且是深深的卷在系统的流水线里。

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3

东亚的人口殇,鹰酱的基建殇。

辛丑年,世界大国的博弈都纷纷进入到“自我的强基固本”时刻。

就看谁跑得快了。

反思在国内,今天文末发的资料:人民银行的一篇工作论文,确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曾经写过一篇原创文章“人口的血槽,要耗干了!”网络上烂大街的观点和车轱辘话就不说了,我们今天从中美博弈的长周期竞争视角,再次深入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我一直呼吁的,人口低增长是东亚文化圈的最大短板,这也势必将是我们经济前进道路上的限制因素,这个问题处理怎么样,将直接决定我们未来30年经济增长的潜力。

按照央行人口转型工作论文的预测:2050年,我们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6.1%,而适龄劳动力人口却将从74%下降到59.8%,再加上14.1%的少儿人口,我们国家人口创造财富的劳动力人口和纯消耗财富的人口(老年人+少儿人人口)将形成6:4的局面。

一个独生子女家庭要应对4个老人+至少1个少儿的压力。

家庭这个账本,消耗的多,挣钱的少,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现实压制也可想而知。

我曾经给过大家一张中国人口出生曲线图,最近6年时间,我们新生儿人口的出生人数几乎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

再看下图:

今天我想告诉各位的是,这张图还有另一重隐含的忧思,也就是人口历年的出生状况向未来平移10年将会解释未来经济增长的70%。

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家把图表中的人口曲线整体向未来移动10年,也就是2020年的人口出生低点将决定着2030年的经济增长潜力。

如果没有疫情,2020年经济增长大概在5.5-6%左右,这个经济增长源于2010年人口的新增量,那么2020年当年的人口新增数已经比2010年接近腰斩,按照正常趋势2030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就非常低了。

未来保4,甚至保3,都不是没有可能。

最令人担心是,人口低增长对于资产泡沫的负反馈来的太快,以至于,给国内经济转型留的时间太过短暂。

外部的制裁的压力是对中国产业升阶的围堵,而年轻人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愤然掀桌子是对“高房价高医疗高教育”成本的“内反”。

双重压力之下,本轮中国经济的科创突围必然是布满荆棘。

不进则退。

4

怎么办?

从2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20年提出的新基建和“创新驱动”,都在告诉我们人口红利衰竭,需要变革。

而从最近的阿里182亿反垄断巨额罚单到对校外辅导班动刀子,压制深圳炒房客,再到医疗系统的集中带量采购,一场霹雳手段菩萨心肠的社会降成本行动已经拍马赶来了。

互联网平台垄断的篱笆墙是成本;
校外培训支撑起的“教育竞赛”是成本;
住房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成本;
医疗领域的垄断更是社会民生的成本。

打破成本的高墙大院,就是破局的关键。

央行提到的拯救新生儿,鼓励生育和中国经济必然从人力资源依附性向创新科技驱动的转向,面前最大的大山就是横亘在现实里的“平台垄断,教育,住房,医疗”等高昂的社会成本。

没有人不想生孩子,没有人不喜欢孩子,我想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希望早婚早育,只不过是现实成本的高墙把结婚生育的成本搞的太高了。

只好躺倒在现实的街头。

这是发达国家的教训,也是我们未来应该认真注意的。

我在历史文章“忧思!年轻人在这件事情上掀桌子了!”里做过调查,其中年轻人不生娃的最大原因,占60.3%,就是经济负担太重。

而且年轻人生娃的年龄越来越偏大,以前父母还可以帮忙照顾一下,可是现在好不容易等到孩子生娃了,父母也都到了也需要被照顾的年龄。

拯救生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这件事情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被多次提起,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都在透露着社会变革的征途与现实。

5

当我们在正视自己人口短板的同时,大洋对岸的拜登团队其实也在为自己国家的短板问题,紧急应对。

深度老化的基础设施短板正在威胁着美国的经济潜力。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这份报告称,美国境内共有61万多座桥梁,平均使用了43年,其中39%已经使用超过50年——而绝大多数美国桥梁的设计使用年限仅为50年。目前,美国全境有5.6万座桥梁已出现“结构缺陷”,车辆每天在这些有问题的桥梁下穿行约1.88亿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一段时间梳理1月20日民主党拜登上台以来,很明显中美关系并未出现春暖花开的迹象,而是从贸易战、科技战的主战场,延伸到人权民主、意识形态的新战线,并且出现了欧美日英加澳之间深化同盟,加强对中俄进行战略围堵的态势。

不过,美国民主党也深刻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不同于美苏冷战的军事竞争,中美之间的战略较量将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这既是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全部底气,也是盟友犹疑不安的主要根源,盟友在政治上愿意追随美国,但在经济上却舍不得中国,而恰恰是在经济潜力方面,美国正在丧失对中国的相对优势。

怎么办?

拜登决心急起直追。

在刚刚推出了1.9万亿美元的庞大财政刺激之后,拜登就透露了另一项规模前所未有的“绿色新政”:美国将以3万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猛砸“强身固本”的经济根基:大规模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碳减排、5G、教育、缩小贫富差距等。

3月22日彭博社报道称,大基建和应对气候变化是绿色新政的关键部分,大基建投资约1万亿美元,主要投向公路、铁路、桥梁、港口、升级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站等;清洁能源和碳减排的投资规模约4000亿美元。

绿色新政与其它财政刺激计划最大的不同是,它可能主要依靠向公司和富人征税,而不是大规模借国债。2021年,美国雄心勃勃地准备搞大基建和绿色新政,中国则拉开了十四五规划的新基建和碳达峰的序幕。

美国空谈投资大基建已长达30年,而中国埋头苦干大基建则至少40年,30年河东,40年河西,大基建的历程见证了中美之间实力的消长。

2021-2025年,美国将实干兴邦,还是继续空谈误国?这不仅取决于民主党的雄伟计划,更重要的是美国日益恶化的政治生态,究竟还能不能落实任何真正的改变?

未来5-10年,应该是中美国运最关键的转折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