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战场中,战斗武器没有现代这样先进。现在有枪、炮,还有各种用稀有化学元素制造出来的特殊武器,但是在古代,物理与化学的发展停滞不前,人们通常用冷兵器作战。像最经典的枪(手持的用来刺的枪)、刀。弓箭也是冷兵器的一种,它与刀枪不同,它是远程武器,杀伤力虽然没有近战武器高,但是能够对敌人造成极大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在三万年前,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弓箭的雏形。原始人把竹竿削成尖尖的头,刺戳猎物以谋求生存。弓箭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至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而真实的历史中,《诗经》里也有提到明弓制型图。

箭多用竹竿来制作,前面是箭头,后面是用羽毛做成的尾部,用来平衡箭飞出时的方向。后汉时,耿恭发明了毒箭。毒箭在《三国演义》中略有提及,当时关羽肩膀中了毒箭,华佗为他诊断后认为毒箭上涂了乌头的水。“乌头是一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名‘附子’,其茎叶根均有毒。”

当然现实的战场中,弓箭也没有那么传神,毕竟神射手有限,古代培养士兵的时候也不会刻意地追求射击的准确性。因此人们通常看到的战场画面是:前面的士兵带头冲锋,后面的士兵射出很乱的一排箭。

即便是弓箭并不构成强劲的威胁,古代人也为它准备了对抗的防具。说起盾牌,人们常常会想起一个词语“矛盾”,盾与矛在外国中是一对,而在中国的历史上,与盾相称的是弓箭和戈。盾牌古时叫做“干”,可以防御戈,有成语“干戈相见”指的就是它们。不过盾不只是用来防戈的,也可以用来防弓箭。

商代时就已经出现了盾。盾是用木头或皮革制作而成,之后也基本都沿用这两种材料,只是外表发展变化。如春秋时期盾由梯形改为弧形,并在上面刻下长相狰狞的符号和花纹。如果是进攻的一方,可以一手拿着武器,一手用盾护着身体的半部分;而防守的一方则站在城墙上,一排士兵用盾排挡在前列,抵挡飞石和弓箭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木头、竹子做成的盾牌,比较特殊的还有藤牌。藤牌是用藤蔓制作的,由于藤曼的伸缩性强,比较有弹性,能够较好地防御弓箭等远程武器的冲击。最早的藤牌在福建出现,明代时期在中原逐渐流行。清代刘献廷写的《广阳杂记》卷二中描述道:“ 兴珠 今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 可见藤牌在战场中实用性较高。

无论是什么材质的盾牌,它们对于防御弓箭这样力量不足的武器都是很有用的。弓箭无法一下子贯穿盾牌,就只能拦在外面。尤其是毒箭,本身就对准确性要求比较高,如果再遇到盾牌,基本在战场上作用很小。

我们常常可以从很多文学作品中发现,在战场上,将领指挥士兵,大喝一声“放箭”,随后士兵纷纷卯足力气射箭,但是对面举着盾牌的人很少有人被射中,盾牌可以吸收绝大部分的伤害,使后面的人安然无恙。那么,盾牌既然很难被射穿,为什么还要不断地放箭去射击呢?

首先,弓箭只是一个辅助性的武器,古代的大将或许会勤学苦练,将准确率提高,但上战场杀敌的时候也基本使用近战兵器,除非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突袭的时候,可以用弓箭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俗话说的“放冷箭”,趁一个人不备之时用弓箭击毙他。

其次,弓箭的辅助作用,是降低敌人的防线,给敌人以压力。在放箭时,敌人往往精神会被分散。所以在战场上,弓箭的特性使得它并不要求使用者的准确率,也不要求一定用弓箭击毙敌人,只要凭借力量射出箭就可以了。因此,弓箭杀不死敌人,却能够给敌人压力。

转载仅供思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