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造车!华为不造车!华为不造车!

为了澄清各界对华为造车的猜测,华为在2020年11月内部发文,称“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并强调“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造车这个巨大的蛋糕,华为为什么能够抵挡住诱惑,专注于打造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呢?

不造车,但助力造车

汽车产业走过100多年历程,如今正在进入数字化技术引领的新周期。汽车“新四化”中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哪一项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

作为中国IT行业领头羊,华为早就发现数字技术将主导未来汽车,并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并组建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期望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产业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为参与造车,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车联网实验室”,开展汽车互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的技术创新。

2017年9月,北汽新能源与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合作范围包括云计算、车联网、能源互联网等领域。

随后,华为与北汽新能源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联合创立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面向下一代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技术。

在与北汽新能源合作之后,华为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在助力车企造车的路上,越走越快。目前,华为HiCar合作品牌已经超过20家,合作车型超过150款,越来越多的新车会预装华为HiCa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RCFOX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长安E11设计样车、赛力斯华为智选SF5等纷纷下线,标志着华为在合作打造智能汽车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车型的整套智能驾驶辅助和座舱系统都是华为提供,而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则应用了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系统、智慧座舱、华为HiCar系统等技术。

在最近两年的车展上,华为也独立参展,展示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理念和实力。

在华为看来,融合AI+大算力+先进传感器,智能驾驶技术将改变汽车属性,在技术层面构建可快速演进的架构,在商业方面围绕出行场景提供无缝体验,在产业方面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产业成熟。

虽然不造车,但是在造车的方方面面,华为已经涉猎很深。凭借芯片、算法、云服务、端端互联、操作系统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华为打造了集环网架构、软件系统、应用控制、车云服务等于一体的“数字底盘”,独立于车辆机械结构之外,傲然存在。

可以说,除了底盘、车身、座椅等可见的实物,华为在一辆车不可见的智能驾驶辅助、智能座舱等方面,几乎实现了全覆盖。

用软件定义汽车,帮助中国车企造出好车,这才是华为不造车的底层逻辑。

华为inside,是一盘大棋

华为在云服务、5G技术、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激光雷达等领域已经深耕多年,积累雄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在操作系统方面,鸿蒙系统HarmonyOS的推出,让苹果CarPlay、安卓CarLife为之一颤。作为一个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鸿蒙系统实现跨终端的无缝协同,让汽车从接入到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6月 2日,华为官宣鸿蒙系统正式搭载到手机和移动终端之上。鸿蒙系统是新一代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不同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了统一的语言。

网友对比测试显示,鸿蒙系统与安卓系统相比,在系统流畅性、软件启动运行、功耗等方面更优秀,与iOS 14相比也难分高下。

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如果鸿蒙系统能够不断强大,从手机端、家用端到出行端,汇聚众多的智能硬件和智能解决方案,覆盖1+8+N全场景终端设备,构建起庞大的鸿蒙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1+8+N,“1”是指智能手机,“8”是指PC(个人电脑)、穿戴、智慧屏、AI音箱、耳机、VR、车机,“N”是指基于“8”的基础上连接更多的设备,包括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智能出行等,打造全生活场景的生态链。

目前,华为拥有了诸多自动驾驶以及汽车智能化等领域的专利申请,用科技赋能汽车行业,可谓底气十足。

对于华为来说,“ inside”比“outside”更符合自己的特点,就像Intel inside,不管电脑品牌如何竞争,始终稳坐钓鱼台。

在手机圈子里,苹果造车提上日程,小米也宣称用1080亿完成最后一搏,造车的心情也很迫切。从竞争走势来看,拥有CarPlay的苹果,与拥有HarmonyOS的华为,将在未来有正面刚的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百度、阿里、小米、滴滴、大疆、恒大等纷纷加入“造车”行列,造车的水越来越深,也越来越浑,华为坚持“不造车”,实属难得。

ICT的优势积累、全新HarmonyOS系统、庞大的朋友圈,华为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方面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步调。

华为到底造不造车,还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