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同年6月21日,

清王朝向外国列强宣战。

然而几乎就在同时,

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和山东巡抚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

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召令。

同时,他们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作为当地的最高长官,他们不仅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负责镇压起义,外国列强则不会派军队进去他们的辖区。因此,整个东南半壁免受了外国的入侵。这便是近代史著名的

“东南互保”。

慈禧太后虽知其事,却无力阻止,追溯其本源,在1851年后,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崛起,他们的军事实力让清廷震惊。

而1861年“辛酉政变”后,

慈禧太后开始走向权力的中心,

在此过程中,她借助了恭亲王奕?的力量,之后她又不得不利用汉人来对抗恭亲王。

洋务运动的开展也表明慈禧太后的政治地位得到了这些地方上的洋务派的认可,并逐渐稳固。

之后,曾国藩从两江总督升为直隶总督,“明升暗降”,以求控制。但是,随着汉人官僚集团逐渐强大和维新思想的推动,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又进一步减弱,

尤其是中国的东南地区是朝廷的经济支柱,盐运,粮食等皆由此出。

因此这些地方大吏才敢于不奉诏而与外国谈和。而李鸿章更具远见卓识,战事一开,他便认为各省领兵勤王无益,不等勤王之兵到达,皇室就会“西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二十七年,

慈禧不得不重新提拔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与奕劻一起和列强进行谈判。这与其恩师曾国藩一样,“明升暗降”。

慈禧其目的在于,

既要依靠李鸿章的外交才能,又要借此削弱其势力,

让他在京势力能够受到遏制。然而对张之洞、刘坤一等,却大加赏赐。从这儿便可看出,清廷对地方控制的无力。

然“东南互保”的发生,不止于此。

以李为首的地方大员一旦与外国交战,

则他们的个人利益定有所损失,

其多年心血也将付之东流。

其实早在清朝尚未向各国宣战之前,刘张李等人,就商议如何保持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

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两宫不测,就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

所以,“东南互保”也是是为了保各自在地方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其实,在当时,黎民百姓并没有完整的“民族国家”概念,

对外国侵略也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国联军侵华之战场仅限于京、津、山西、直隶及山东等地,并未席卷全国,所以人民并未体认到,此乃国难危机之刻。

再则,甲午一战,让李对清军失去了信心。刘、张等人也清晰地认识,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军队的战斗力强大以及武器装备之精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南互保”似乎是一场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最终以地方胜利告终。

同时,清廷战败,又加之此事,清政府颜面扫地威信尽失。之后,清廷也只好进行新政,用来转移国内矛盾与视线。

以上皆从本国国情来分析,那么外国列强为何同意其“东南互保”呢?

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无疑是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特权与利益。尤其德国的工业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由其国内市场狭小,急需扩大市场,而世界早已被英、法等国瓜分完毕,所以只好转向最大又最“难啃”的中国。

这一次,德国公使被杀,其侵略理由似乎名正言顺,联军统帅也是德国将领瓦德西(虽然有名无实)。但是,

当德国要求严惩慈禧,却未得到列强的同意。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却同样囿于国内市场之狭窄,只得转向与其较近的朝鲜和中国。

其他列强也各有各的心思,

如英国,其势力范围本来就在长江流域,

因而不愿意波及东南。

总之,鸦片战争后,各国在通商口岸秘密或半秘密设厂(如船舶修理业、印刷厂、打包厂等),并大力开展银行业,从而在中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支撑着他们本国的建设及军费开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国从攻打天津所造成的损失而认识到,中国民众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故土是不顾生命的。

若战火波及全中国,东南必然玉石俱焚,

列强在华利益必将遭受重大损失。

同时,中国财政也会枯竭,那么清朝统治一旦崩溃必然影响各国,对他们造成的伤害也是难以估计的。

东南互保,是影响晚清政局的重大事件之一。

此事的发生,反映出清朝统治基础的分裂以及地方大员权力的膨胀。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和民族国家等概念传入中国,给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进行了洗礼。

而这些封疆大员是这一批知识分子的领头羊,自然首当其冲地被西方思想所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在诸如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差距在,顶着“不忠”之名,进行抗命,从而保全了东南的半壁江山不收到战火荼毒。

但是,他们的“抗命”又是一种国家的分裂,可以看作是当清王朝灭亡后,民国军阀混战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