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行业逐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同样,许多老行业也在逐渐消失。

如果聊起郑州的老行业,老坟岗是必须要提到的。

老坟岗东起二七路,西至福寿街、光明胡同、东陈庄东街,南起解放路,北至太康路,面积仅0.29平方公里。解放前,老坟岗因位于金水河之北,统称河北沿。这里原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沙地。

丨如图,粉色区域就是以前的老坟岗

从明朝开始,不少人家到这里买地安葬亲人。经明清两代,原来的沙地成了一个墓冢累累的地方。当时这里的地势比周围高出约10米,人们就把这里称为「老坟岗」。

今天有趣君就领着大家穿越到几十年前的郑州老坟岗,去找找那些消失的老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事物退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民族记忆的符号。就像「杆秤」,估计现在很多的孩子听都没听过了。

电子秤的普及,虽然预示着杆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杆秤匠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

丨老坟岗集贸市场旧风貌图

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据老人们讲,老坟岗最里面有个卖秤的摊,杆秤匠姓刘,用上等好的木料做成秤杆,然后把一根铜丝剪成小节用小锤子轻轻地敲在秤杆上再打磨的明光发亮装上秤鼻秤钩,一个漂亮的秤很快就做好了。干活精致又好看,许多人围观,最让人佩服的是,从不见他用砝码定准星,但做出来的却丝毫不差。

丨与现在的整洁相比,那时候更多的是杂乱

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或私人利益而让秤短斤少两。

虽然工序复杂,最后成品售价却不高。其实只要在秤的刀口上做些「手脚」,一杆秤可以卖出更高的价钱。何况在老坟岗这个大江湖,常有不法商贩要求刘师傅做「短秤」,他总是毫不犹豫拒绝,「哪怕穷得要饭,也绝不做那种事。」

刘师傅经常告诫来买秤的人:旧时,十六两制秤的秤星,其中每一颗星都代表一个星宿: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丨火车给老坟岗带来了热度

若给人短斤少两损阴德,其中少一两叫「损福」,少二两叫「伤禄」,少三两叫「折寿」。以此暗示做生意,人要诚实,不能昧了良心。

同样的手艺人还有很多,比如有一个「李银匠」,现在听起来以为是弄银器的手艺人,其实是修理锅碗瓢盆的工匠师傅,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

李师傅曾收下有趣君的三叔做徒弟,三叔总是说师娘为人粗鄙、说话大嗓门、和师傅不般配,不知道师傅是咋忍下来的。

丨有时候,老人的生活方式简单却幸福

李银匠一辈子为人勤恳,但是后来发现坏掉的东西直接就换了,「修理」逐渐成了「抠」、「麻烦」的代名词。

可能李师傅的想法有些迂腐:他总是劝诫周围的人,东西能修好就要修,不要坏了就总想换掉,两口子更是如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坟岗曾与北京天桥、天津三齐名,这是郑州最文艺的地方,号称中国三大江湖圣地 ,耍把式卖艺的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如果说杆秤制作、「银匠」,还不太「江湖」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几种「行业」会让你大开眼界。

丨回族同胞在老坟岗发展过程中贡献很大

俗话说,「老坟岗里逛一逛,除了吃喝就是当。」(「当」即艺人卖艺的意思,不是典当。)

老坟岗拉洋片的。所谓拉洋片,就是让顾客通过一个圆洞洞去看里面布景上的各种图案,有点像现在的PPT。玩洋片的一般都这样喊:「都来看都来看,往里头瞧往里头瞧,看了这片看那片,5分钱看洋片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丨到现在这附近依旧是热闹非凡

还有「骂大会(也有人叫唱大会)」。「骂大会」在北京叫相声,在天津叫逗哏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了赚流量、博眼球,大多是通过说荤话逗看客开心,充斥了很多不健康的东西。

「俗话说聋子好打岔儿,哑巴好说话!」这是「骂大会」的开场白。

丨老坟岗鞋铺旧图

这里好一点的场子,是用芦席搭成的。简单一点的,卖艺人在地上随意画个圈,就开始练气功,卖上了「大力丸」。

卖大力丸肯定少不了打把势卖艺,能吸引住人,有功夫,表示自己的药好,才能卖得出去。

丨附近的天主教堂

当时老坟岗有个叫德占魁的满族艺人,以打弹弓出名。他的绝活是「回头望月」——向后抬起左脚,在脚后跟儿上搁一玻璃杯,杯上放一铜板,铜板上再放一个小土块,然后弯腰搭弓,侧身将土块打碎,而玻璃杯与铜板动也不动。后来改革开放后,曾任过省级操跤裁判长。

同样有这种「江湖武艺」傍身的还有北京来的刘海波,除了在摔跤方面颇有造诣外,打弹弓也是一绝,弹弓夹上火柴打火柴盒,打着火。

丨老坟岗戏班旧图

在老坟岗的西一街,曾经有一家大坑戏院。当时,由周海水率领的豫剧小窝班曾在此演出。小窝班的王牌是18个名字中都带「兰」字的演员,号称「十八兰」。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从小就在这个小窝班学戏。

旧时老坟岗给人的印象,一是小商贩摆地摊卖东西的多,在方圆不足3公里的地段,各类地摊饭棚、酒馆、茶社、演艺场所星罗棋布;二是江湖行当多,说书唱戏、杂耍卖艺、江湖游医、算命看相、赌偷拐骗……统统聚集在这里;三是游人多,每天都是熙熙攘攘,逢年过节更是人山人海。

正因如此,浑浑噩噩的环境自然会滋生灰暗的区域,许多不法的勾当暗潮涌动。

丨几十年前可能没人会想到,老坟岗到底会变成什么样

解放前,老坟岗之所以在郑州出名,不仅因为这里集中了许多江湖艺人,更因为这里是当时郑州最大的「红灯区」。

解放初期,老坟岗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改造、教育,失足妇女们有的结婚成了家,有的返回家乡。政府还给安排了工作,其中进豫丰纱厂(现在布厂街后面还有旧址)的人最多,超过200名。通过学习和劳动,她们都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丨老坟岗失足妇女旧图

现在西一街靠北的位置以前是老坟岗的「鬼集」。所谓「鬼集」,就是只在凌晨存在的集市,北京叫「鬼市儿」。每天天蒙蒙亮时就有人来这里做生意,有卖米的、卖面的、偷盗销赃的等。

天一亮就散,就像约定俗成一样,有关部门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鬼集上的物价变化很快,转眼间就能涨两三倍。成为很多不法交易的温床。

丨现在恐怕自行车不锁也没人偷了

至于小偷小摸,更是不胜枚举,听老人说最「有名」的一个小偷外号「刘鸡毛」,说他身轻如燕比鸡毛还轻,中指食指一样长,骑「洋车」(就是现在的自行车),双手能插花掏别人上衣胸前的口袋。

刘鸡毛号称三不偷:穷苦人不偷,教书先生不偷,看病先生不偷,传得神乎其神,但最后还是没逃脱「八科」的命运。

100多年前,蒸汽火车隆隆地拖来了老坟岗商业的繁盛……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使老坟岗成为一幅描绘郑州市井生活的画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老郑州、老行业的一部无声的记载。

丨再过几年,修表、配钥匙估计都不好找了

历史的车轮总是无情地碾过,许多毒瘤就此被清除,但也有许多「手艺」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这些正在渐渐消失的老行业,也许就藏匿在郑州的大街小巷,只要用心就会发现。

你知道郑州哪些正在消失的老行业呢?一起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