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了一眼女儿露出的小肚子,把我吓得够呛!

女儿今年7岁,读小学二年级。6岁多时,她就学着自己洗澡了。

前几天,她洗澡时脱了衣服,却忘带沐浴球,喊我给她送。

无意间,我瞄到她的肚子右侧,有一小块青紫色的“突起”。

我紧张又疑惑,伸手想摸,女儿却慌忙用毛巾遮掩,很抗拒。

我急吼吼发问:在哪碰着、磕着了?还是被同学欺负了?疼吗?

女儿似乎被我吓着了,含含糊糊说不知道、不记得、不要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晚上,女儿死活都不让我碰她肚子。

我私信老师,老师也是一脸懵、不知情。

我和老公焦虑不堪,趁女儿熟睡后,掀起她睡衣,借着手机电筒的光,偷偷察看那个“疙瘩”——是一个淤青色的肿块,鸡蛋一般大,触摸起来,好像是“长”在肚子里面的!

我们惶恐不安、一夜难眠。

第二天,好说歹说,拉着女儿赶紧跑医院去,做了个腹部B超。

谢天谢地,啥问题都没!

医生诊断,应该是磕碰后导致起包的,让我们热敷来消肿、散淤。

此时,女儿才吞吞吐吐“坦白”:

大约是上周的某天,放学后,她和几个同学在校园追赶、疯玩时,不小心撞着了一处栏杆,疼得哇哇大哭。

她疼了一阵,后来就不怎么疼了,那个地方却肿起来,硬硬的很难受,她也很害怕,直至被我发觉。

为什么孩子受了伤,却一个人默默独自忍痛“硬扛”,都不愿告诉我、寻求帮助?

若是伤势很重,岂不是耽搁治疗、后果堪虞?

我问娃:“为啥不早点告诉我?你吓死妈妈了!”

女儿眼眸低垂,怯怯地答:“我怕妈妈会生气……会骂我淘气、没干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这话我又心疼又后悔。

的确,我性子急躁,对女儿很严格。

她稍有做不好的地方,我就会猛烈批评一番,希望她“长长记性”。

可我怎么也没想到,这让孩子心里有了压力。

就因为怕挨我批评,竟然受了伤都不跟我说。可至于吗,比起身体健康,我就说她几句又会怎么样。

我一直想不通背后原因,直到我看到心理学家李松蔚的一篇文章,我才得到答案。

李松蔚说,他小学时的某天,他感觉自己近视了,黑板上的字看不清。

但他不敢告诉任何人,包括父母,仿佛那是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

为了隐瞒这件事,上课时,他只能靠听着老师的声音,艰难地把笔记抄到本子上。

不仅如此,每到检查视力,他还把视力表上的次序背下来,就这样生生“熬”了大半年。

后来,他近视的事,还是被父母察觉了。父母立马带他配了眼镜。

戴上眼镜,他眼前的世界变得清晰、明亮无比。

他不禁感慨:近视了,第一时间就告诉父母,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何必要苦哈哈“扛”着瞒了这么久?

后来他回忆道,那可能是因为,小时候跟父母相处时,总觉得自己犯了错,就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那时,他的爸妈看到别的孩子戴眼镜,总会很不屑:那是孩子电视看多了,自己“搞坏”眼睛了。

“我好像认定了,一旦被父母察觉我的近视,就会有一场灾难。他们会失望,愤怒,指手画脚,就像变成了近视眼,是我做错的事,闯下的祸一样。”

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孩子只是孩子,他们的世界,很小、很简单,在我们大人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鸡毛蒜皮,但却是孩子眼里“捅了篓子”的大事,会让他们惊惶失措、慌乱不已,好比天塌了一般。

而我们中国父母好像都有这种坏习惯,刀子嘴豆腐心,一边心疼一边骂。

但对孩子来说,正是刀子嘴导致了孩子,摊上事了也不敢告诉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学者尹建莉曾说,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试想如果女儿一开始就告诉我真相。我会很心疼,但我必须得承认,我也会严厉地批评她:

“不是和你说了好几次,不要和同学乱跑。”

“你看看你,一点也不听话。”

“现在知道疼了吧,早干嘛去了,下次再乱跑你的玩具我都给你没收。”

可就是这种将爱隐藏在严厉批评之下的错误方式,反而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这件事之后,我意识到必须要改变我过往的批评方式。

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他确实犯了错惹了祸,我们都会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跟他一起解决问题。

所以我学着使用三明治批评法,亲测有效。

所谓的三明治效应,是心理学上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指的是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中间,被批评的人会更愉快地接受批评。

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语气又十分严厉。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防御反应保护自我,一旦产生这种防卫心态,就很难听得进批评意见。

哪怕批评是对的,也是徒劳无功。

在批评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的赞美之类的话,可以制造友好的沟通氛围。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内容,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因此,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表扬—批评—表扬。

这件事发生后,我和女儿好好聊了一次。

我首先对她进行了肯定。

“宝贝,你是一个特别贴心的孩子,每次妈妈不开心了,你总是能会让安慰我。记得吗,上次我生病了,你还给妈妈泡了红糖水。”

女儿看着我,脸皮明显缓和了下来。

然后针对这次的表现,做出具体的批评,对事不对人。

“但这次你受伤了没有立即告诉妈妈,要是出什么事情,妈妈该多担心你啊。(描述事实,说出我们的感受。)

我知道你是怕妈妈生气,但你也清楚,妈妈之所以不希望你疯跑,就是怕你受伤。你要相信妈妈再怎么责怪你都是爱你。”(清晰地告诉孩子,错在哪里。)

因为前面我反复和女儿强调是爱她的,她的接受程度高了很多。

女儿随即跟我道了歉:“对不起妈妈,下次我一定不会这样了。”

最后我再次给出肯定,并鼓励她下次进行改正。

“宝贝是个非常优秀的宝贝,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改正。答应我,以后不管有什么困扰都优先找妈妈求助好吗?”

“好的,妈妈。”

心理学家戴·埃尔金德有句话,让我记忆犹深:“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当孩子做错了事,我们该批评,但同时也别忘了让孩子明白,无论如何,父母都是他的坚实“后盾”。

你好,我是李点点,4岁女儿番茄、8岁儿子土豆的麻麻,擅长用漫画和文字记录二胎鸡飞狗跳的日常,分享育儿感悟及婚姻幽默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