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前期,中国出现了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1405年—1433年)的伟业,同时期的西欧国家也开始了新航路开辟运动(1415—1523年)。两场航海运动几乎是同时兴起,但是结果却大有不同。中国在持续20多年就停止了,而西方却一直持续了下去。许多历史爱好者都喜欢将这两场东西方的航海运动进行对比,本文也试图在全局上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航海目的上的对比

中国古代早就和印度洋沿岸国家有了经济往来,元朝时期的汪大渊就曾经到达了东非一带。不过,在明朝之前,中国从未有过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的航海运动。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为什么要进行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活动呢?民间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寻找建文帝;二是联合穆斯林国家对付帖木儿帝国;三是发展海外贸易。不过仔细分析起来,只有寻找建文帝有一点道理,其他的都比较荒唐。而寻找建文帝也只能是其附带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盛世

史学家普遍认为,明成祖要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宣扬国威。明朝时期,并没有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反而推行了200年的海禁。重农抑商成为明朝基本的经济政策,这也是明朝商业税收只有宋朝六分之一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具有自给自足、封闭自守的特征。皇帝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对外贸易,反而是周边的国家需要中国物资。

由于地理空间相对封闭,中国的统治者往往认为天下就一个中国是大国,其他的国家都是“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因此,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文明开化的国度,别人是蛮夷。蛮夷就需要向中国朝贡。明朝的皇帝,就想打造“万国来朝”的局面。但是明朝西北道路被蒙古诸汗国控制,已经无法走通,只能向海上走。

朱元璋时期,海盗、倭寇频繁,因此该计划并未实施。永乐年间,日本也暂时统一了,倭寇平静了,海上交通畅通,这就给大航海提供了条件。1405年,开始下西洋。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郑和的船队主要在南海和印度洋进行了这些活动:一是访问沿岸各国,册封沿岸国王;二是进行朝贡贸易,只要沿岸居民向明朝“进贡”,就给予丰富的回报;三是收集海外珍奇,以供皇宫贵族玩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非进贡的“麒麟”

欧洲最早进行航海运动的国家是葡萄牙,进行航海运动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政治原因是引发原因。葡萄牙是一个长期和伊斯兰教斗争的天主教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后,葡萄牙成为了西欧第一个民族国家。1415年,葡萄牙渡过了直布罗陀海峡,攻下了北非的休达。这时候,葡萄牙王子了解到,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有“绿色国家”,可以试图联合他们一起对付伊斯兰国家。这就是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中伴随着宗教因素。

第二个原因就是经济原因,经济原因也是动力因素。当时东西方的贸易被意大利、阿拉伯人垄断,东方的香料等商品到达欧洲后价格翻了几番。对于商业文明的欧洲国家来说,谁能够控制这种商品,就能够控制财源。对于葡萄牙人来说,想要到达东方,就只能走海路。当时欧洲人了解的世界的范围就没有越过撒哈拉沙漠,但是欧洲人却普遍认为非洲是有尽头的(西方历史记载腓尼基人曾经绕非洲航行),只要绕过非洲就可以到达东方。

带着这两个目的,葡萄牙出发了。1420年,葡萄牙人发现了马德拉群岛,随后又占领加那利群岛;1427年,发现了亚速尔群岛,1434年,葡萄牙人又越过传统欧洲人已知非洲的尽头——博哈尔角……这些地方无一例外都成为了葡萄牙人的据点。1444年,葡萄牙终于到达了非洲中部的“绿色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西非地区的象牙、黄金源源不断地输入葡萄牙的国库,尝到甜头的葡萄牙人更有动力进行航海运动了。

二,航海技术、规模的对比

当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运动都是两国政府支持的运动,明朝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而葡萄牙只是一个新兴的小国。因此,在航海的规模上,葡萄牙的船队是无法和明朝的船队抗衡的。郑和每一次下西洋,其船只都保持在几十只,人数2万以上。其中最大的船只长四十四仗,宽十八丈(疑为八丈之误),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船队中大部分人是军队、官员,还有一些外国使团。

郑和下西洋路线

在航海的技术上,明朝使用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累积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因此最初也是世界最好的。中国的船只大,结构好,能够在大洋中应对“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恶劣环境。航行中采用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术。在白天,主要依赖于指南针指引方向,晚上则观看星象和水罗盘来判定方面。这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葡萄牙的航海算是白手起家。当时欧洲所有的船只几乎都只能使用地中海的航行,难以适应大西洋的波涛汹涌。为了提高葡萄牙的航海技术,亨利王子在萨格里什建立了欧洲第一所航海学院,以培养了航海人才。他们在指南针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更加先进的星盘;他们改造了阿拉伯的三角帆,加快了航行速度;他们建立了旅行图书馆,收集世界地理书籍和地图,其中《马可·波罗游记》;他们提高了船只载重量,开始在船只上安装大炮。1440年,葡萄牙制造出了能够在大西洋进行航行的船只。从此,葡萄牙的航海技术开始领先全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40年,郑和下西洋已经停止了7年,而葡萄牙的航海事业才方兴未艾。1488年,迪亚士经过4个月的航行,发现了非洲最南端——好望角,标志着葡萄牙通往东方的路线即将打通。但是不久,西班牙就加入了进来。哥伦布原本服务于葡萄牙,他相信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也能够到达东方。但是对于葡萄牙人来说,从东方走更加实际,因此哥伦布在葡萄牙不受重视。1492年,哥伦布被西班牙重用,开始向西航行,于是不久,他就发现了美洲,宣称发现了通往印度的道路。葡萄牙也加紧步伐,1497年,达伽马经过一年的航行,到达了印度港口卡利卡特,新航路的开辟实现。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世界第一次环球航行。

如果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西葡两国的路线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明朝的航海路线基本是沿着海岸线前进的,而西葡两国却能够横渡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这足以证明,明朝的航海技术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理念上。西方国家在航海之前就认为地球是圆的,航海之后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到了17世纪初,利玛窦不辞万里来到中国宣传地圆学说时,居然被明朝的士大夫嗤之以鼻。

三,对世界的影响不同

郑和下西洋,当时浩浩荡荡,无不威风。然而,短短的20多年就无法维持了,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就是大花钱了。首先,郑和下西洋实质上是一种朝贡贸易,必须对沿岸的“朝贡者”实行大规模赏赐,导致明朝的财政负担严重;其次,郑和下西洋,并没有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什么资源,只是带来了海外珍奇。反而因为要支持航海运动,要大规模建造船只而大兴土木,加大百姓负担;在航行之后,需要对随船的官兵进行大规模的赏赐,以资鼓励。因此在1433年,明宣宗停止了航海运动。

许多人说,虽然航海运动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少的正面影响,但是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让中国人更加了解世界了。在郑和下西洋后,随船的人员写下过一些地理著作,如《郑和航海图》、《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不过这些著作并未在中国流传开,中国百姓和士大夫对这些都不感兴趣,这些书籍被束之高阁。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但是在成化年间却找不到了。而明朝官员对西洋的了解却以惊人的速度在退化。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已经攻占了马六甲,垄断了印度洋的贸易,明朝对此不知情。万历二年(1574年),严从简写《殊域周咨录》,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介绍,但是书中记载了国家位置错误百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的大航海运动就还比如在平静的湖面扔了一个大的石头,当时是水花四溅,气候凶猛,但是波纹很快就平静了,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而西方的航海却不同,他们在到达的地方建立商业据点,垄断贸易;建立殖民地,开采黄金,掠夺资源。最终,西方人将势力范围伸向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新航路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美洲,北极、澳大利亚、南极洲相继被发现,世界被连成了一个整体。如今,美洲,澳洲等地都成为了西方文明的地区。

早期殖民

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在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崛起。为了适应航海需求和大规模的资金流动,股份制公司、现代银行、股票交易所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在欧洲全面地推广。同时,殖民扩张使得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金、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导致了欧洲手工业异常繁荣,刺激了技术的改造,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欧洲能够进入工业文明,和新航路开辟密不可分。

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画出了一幅世界地图,向中国人展示全世界。然而利玛窦的宣传被认为是“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为了适应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利玛窦把地图进行了改造,将中国放在世界的中间,这幅地图就是《坤舆万国全图》。可笑的是,现在许多人却认为这幅地图是明朝人的作品,并且以此作为明朝了解世界的证据。

《坤舆万国全图》

结语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海外贸易对中国来说是可有可无。然而,西方国家是海洋文明国家,他们国家的经济依赖于海外贸易。这就导致东西方在发展模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国的皇帝来说,那不过就是一场秀肌肉的表演,他们希望他国看到中国强大而来朝贡。新航路运动,对于西方人来说,那就是一场争斗贸易垄断权的冒险。结果就是,明朝的肌肉秀不动了,航海就停止了,而西方在拥有航海带来的金钱后,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海洋时代。

转载仅供思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