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在拼刺刀前,通常会退掉枪膛中的子弹。而且,这不是某个单兵的行为,而是日军步兵操典规定的统一动作。

日军这个操作,对外号称是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也让不少人感到困惑——有枪不用只用刀,难道日军真要和对手进行一场公平的、堂堂正正的白刃战么?

以小鬼子的揍性,所谓“武士道精神”当然是扯淡了。那日军到底为啥要在拼刺前退掉子弹呢?

其实,还是为了增加战斗的获胜概率,“退掉子弹再拼刺刀”是日军经过反复实践后得出来的最优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士兵

日军为何在拼刺前退掉子弹?

这种战法,和日军所使用的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枪密切相关,所以下面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生产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开始定型生产),原型是三十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

在日俄战争中,因为中国东北天气寒冷,而且多沙尘,所以日军普遍装备的三十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经常出现故障。为此,“歪把子机枪”的设计者南部麟次郎奉命进行改善日军步枪的设计,最后推出了三八式步枪。因为三八式步枪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枪机上方有个“U”型防尘盖,所以俗称“三八大盖”。

到停产时为止,三八式步枪累计出厂数量达300万支,是二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

三八步枪全长1.275米,重约4公斤,弹匣容量5发。其中,枪管长769毫米,子弹导程为200毫米,枪管内有4条右旋膛线。这种设计让三八式步枪在射击时子弹初速高、转速快、飞行稳定,达到了射得远、打得准的效果。

三八式步枪的刺刀全长500毫米(半米),单刃偏锋,刀刃长400毫米,总重0.5千克。有资料说,三八式步枪的刺刀是二战时各国刺刀中钢口最好的,有过比较,用当时各国出产的刺刀开军用罐头,三八式步枪的刺刀是唯一不倦刃、不崩口的。

三八式步枪

简单介绍下三八式步枪,下面要说到重点了:为何使用三八式步枪的日军在拼刺时要退掉枪膛内的子弹。

第一个原因,三八式步枪是拼刺时射击很容易误伤自己人。

因为三八步枪子弹初速高、旋转快,所以三八步枪的子弹在近距离命中时容易贯穿人体,一打两个眼,对创口周边组织破坏不大。

容易贯穿,这在白刃战中就成了致命的弱点。因为白刃战时人员密集且敌我站位重叠,如果在白刃战中开枪,往往会因为贯穿伤在击中对手的同时击中自己人。

更要命的是,因为三八式步枪第一个伤口往往是贯穿伤,被击中的对手可能会因为受伤不重而没有失去战斗能力,而第二个被击中的自己人就不一样了,因为子弹在贯通后速度会降低,第二个被击中的人会因为子弹的变形和翻滚,造成身体组织的大面积创伤,受伤更加严重。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日军的拼刺技术让他们射击的机会不多。

日军在拼刺时,标准动作是一手握枪托弯曲部,一手握住前护木,枪托下垂到支撑腿侧面的位置,刺刀与额头等平,整支步枪倾斜面对对手,在保护住自己颈部、胸部、腹部等要害的同时,向前迅速压低就能做出突刺动作。

摆出这个标准动作时,三八式步枪的枪口是斜向对着天空,而不是对着敌人的,所以真拼杀起来的时候,射击的机会并不多。

如果在刚开始就准备射击动作,那手指就必须放在扳机上。这样的持枪姿势会使拼刺时难以发力,并且稍不注意就会走火。

第三个原因,是三八步枪枪身较长,拼刺间隙中瞄准需要时间。

我们都知道,在狭小空间进行肉搏时,短兵器要胜过长兵器,因为长兵器缺乏空间,使用起来不够灵活。

枪身较长的三八式步枪同样适用这个道理。在双方肉搏时,如果对手不在正前方,那转动枪口对准对手就需要太长的时间了。如果对手足够厉害,就会利用这个时间,所以三八式步枪使用者通常还没准备好射击就已经被对手刺倒了。

因为上述三种原因,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时开枪取得的效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经过初期的反复实践后,最终日军规定肉搏时要退掉枪膛中的子弹,并将这个规定正式列入步兵操典。

装备优势的美、苏军如何应对日军白刃战

那么,面对二战时日军的白刃战术,日军的对手都是如何应对的呢?

二战时日军的对手主要分两种:一种装备上占据优势的对手,比如美军、苏军;一种是中国军队这种在装备上处于劣势的对手。

先说美军苏军是如何应对的。

相对日军,美军的武器装备是占据绝对优势的,所以美军会尽量避免和日军发生白刃战(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刚开始时不熟悉日军的战术,而且因为步枪枪身较短,经常在白刃战中吃亏)。

但遇到日军夜袭,美军被突然近身时,白刃战往往就不可避免了。刚开始时,缺乏经验的美军端起枪来就开火,结果敌人没打死几个,自己人倒下一片。

美军指挥官为此既头疼又恼火。曾经有的美军指挥官威胁下面士兵说,再胡乱开枪,就不发一颗子弹。

吃过几次亏后,美军渐渐发现,对付白刃战最好的武器是手枪。手枪有很多优点:

第一,枪身极短,可以迅速转向完成射击。第二,射击姿势五花八门,躺在地上也可以完成射击;第三,子弹速度慢,近距离击中对手后也很少会贯穿敌人伤及队友。

但手枪有个致命缺点,就是受弹药限制。当时美军制式手枪装弹7发,如果这7发子弹都射空了,或者敌人太多了不够用,那就只能任人宰割了。为了弥补这个致命缺点,美军很快总结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战术,就是以三人为一组,集体应对日军的白刃战。

三人一组互相支持,不但在白刃战中没有视野盲区,而且其中一人子弹打光了在另外两人的掩护下,也有充足的装弹时间。

美军总结出这一套打法后,基本就不怕日军的白刃战术了。

苏军和美军一样,对日本都有同样的装备优势。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对苏军试图采用拼刺刀战术。但苏军部队中大量装备了冲锋枪,射击距离非常灵活,日军还没有冲到能“舞刀”的距离,往往就成片地倒下了。日军从此被打出心理阴影,后来苏联进军东北歼灭日军精锐关东军时,基本没有鬼子冲上去拼刺刀,大概也确实冲不上去。

日军和中国军队白刃战,最怕大刀队

最后说一下二战时日军的主要对手中国军队。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也好,八路军、新四军也好,如果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都会创造机会主动和日军进行白刃战,以弥补武器装备上的劣势。

当时中国军队中,没有白刃战时退掉子弹的命令,也就是说在白刃战时如果抓到有利时机,是可以开枪的。

这符合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实际情况。因为当时不少中国军队枪支质量较差,射出的子弹初速低,即使近距离击中敌人,子弹也往往会留在敌人身体中而不会贯穿,也就不会伤到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苦练拼刺

有不少人说,日军单兵拼刺技术很厉害,实际上中国军队也有不少战士拼刺水平非常高,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练武之风盛行,有不少士兵在入伍前就有一些武术基础,稍加调整就能用在拼刺上。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八路军129师战士吕俊生。1938年的一次战斗中,吕俊生一人刺杀27名日本兵,创造了单人拼刺的记录,被称为“当世吕布”。(日本人则称他为“猫头鹰”,不知何意,难道自认为是老鼠吗?)

说到和日军白刃战,还有一支典型的部队,就是西北军第29军。

很多人都知道抗日时有一首慷慨激昂、听着让人热血沸腾的军歌叫《大刀进行曲》(就算不知道这个歌名,大概也都知道“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句歌词)。这首歌就是以29军的抗日事迹为创作背景的。

1933年3月,日军铃木、服部旅团与29军37师109旅在长城喜峰口激战。3月10日至11日,日军和109旅217团大刀队展开白刃战,自以为擅长拼刺的日军在这场战斗中第一次尝到了大刀的厉害,横尸遍野。

后来,日军凭借装备上的优势,占领了喜峰口。见强攻敌人难以奏效,109旅旅长赵登禹决心智取。他组织了500 人的大刀队,亲自率领,分两路偷袭日军的营地和炮兵阵地。骄狂的日军毫无准备,在一片混乱中被砍得哭爹喊娘,很多人在睡梦中就成了刀下鬼。大刀队中有个年仅19岁的战士叫陈永德,此战一人一刀毙敌13人。

大刀队

29军英勇抗敌的故事——尤其是大刀队的故事——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让国人欢欣鼓舞、士气大振。音乐家麦新以此为基础,创作了《大刀进行曲》。

不仅29军擅长大刀,西北军其他部队也普遍擅长大刀。西北军的刀法源起于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

李景林自幼习武,他的父亲懂一些拳脚,教他一些江湖拳法。后来,李景林又被武当派传人宋唯一收为弟子,习得了武当剑术。

习武出身的李景林后来在治军时特别注重武术,在旅、团、营中都专门编设武术队,并要求所有军官必须习武。他的部队中,各级班排连营团,谁武艺最高谁就受到提拔,当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甚至团长。

所以,李景林部队中习武之风最盛,士兵的近身格斗和搏杀本领也最强,甚至影响了整个西北军。

有资料记载,西北军大刀队在破日军白刃战时,精髓就一招:出刀时刀口垂向自己,敌人劈刺时,一刀向上撩开,刀背荡开步枪,然后刀锋向前砍去,正中敌人脑袋。

这一招的厉害之处在于攻防一体。刀背荡开步枪的瞬间进行劈砍,日军往往来不及防守就身首异处了。

还有记载称,侵华日军在白刃战时最怕大刀队,不仅仅是技不如人,还有一个精神层面的惧怕:因为大刀队就朝脑袋上招呼,而日本人认为,没脑袋死后就进不了那个什么神社了,所以对大刀是格外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