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鸦片,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180年前的鸦片战争是屈辱的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就是从这里开始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陌生的是,我们对罂粟的由来及其效用的历史演变知之甚少。

罂粟花绚烂华美,不仅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观赏植物,而且还兼具使用价值,由罂粟蒴果制成的鸦片在古代还是一味药。罂粟在古代也被称为“莺粟”,正如其名,莺是美丽,粟是食用,美丽与食用在它的身上完美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牡丹、玫瑰等花朵相比,罂粟花不失娇艳,而又更加实用,历代文人墨客对其颇多赞誉。杨万里在《米囊》中写道:“鸟语蜂喧蝶亦忙,争传天诏诏花王;东君羽卫无供给,探借春风十日粮”。至道光初年,蔡家琬还有《罂粟花》一诗,云“小罂贮粟饱朝饥,此法遥传今试之。更把决明间松竹,令人长忆颍川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罂粟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历史上曾造福过人类,包括中国。我们熟知的鸦片,主要是从罂粟的蒴果中提取制成,是罂粟的主要产物,鸦片本身并不可怕,长期以来,鸦片一直作为药材而被人所利用。最早关于鸦片药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元朝,《回回药方》中记载:阿芙蓉(即鸦片)可以治疗痢疾、瘫痪、中风。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鸦片主治“泻痢、脱肛不止,能涩丈夫精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为什么鸦片由药品黑化成了毒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到底是谁发现了鸦片吸食方法?

我国曾有这样一则传说:乾隆时期,在广东地区,有位富婆,由于丈夫早死,所以整日独守空房。沉重的打击使这个妇人终日郁郁寡欢,竟然瘫痪在床。她的婆婆实在心疼,四处找寻名医来给她治疗,可大夫们都束手无策。于是只能四处搜集珍宝奇玩,想让缠绵病榻的寡妇有些消遣。可寡妇对奇珍异宝兴味索然,把玩一阵后就放在一旁,怎么也提不起兴致。

这时十三行的富商送来了西洋玩意想讨寡妇欢心,其中除了花露水,还有鸦片。一次妇人无聊之际,将鸦片放入瓶中置于灯上烧,看着鸦片起泡泡,觉得好玩。但很快瓶子被烧了个洞,鸦片在火焰燃烧下发出的阵阵幽香吸引了她。于是寡妇学着吸旱烟的样子,把鸦片放在烟管里吸起来。这一吸不要紧,寡妇竟然“垂死病中惊坐起”,瘫痪数十年的双腿也能活动如常了。一传十,十传百,鸦片的吸食方法就这样产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只是野史的记载,后来也被证明是不足为信的,只能当作故事来听,也不排除鸦片贩子美化鸦片的嫌疑。那么鸦片吸食方法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四、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吸食方法

实际上,鸦片的吸食方法是西方殖民者带到中国来的。这还要从地理大发现说起。地理大发现后,美洲的烟草很快随着殖民者的足迹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在16世纪中期传入欧洲,并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入中国。烟草最初有三种不同的利用方式,一是用鼻子嗅闻(鼻烟),二是咬嚼,三是吸烟。在亚洲的葡萄牙人采用第一种方式利用烟草,而荷兰人则用吸烟的方式。他们自然而然地把这种吸烟方式带到了他们的殖民地——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印度尼西亚。而在1617年,印度尼西亚有人又开发出把鸦片拌在烟草中吸食的新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步惊心》中的鼻烟壶

荷兰人占领台湾是在1624年,这样鸦片吸食方法传入台湾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1683年,康熙皇帝收复台湾,台湾与内地的交流也日渐密切,鸦片的吸食方法也随之传至东南沿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娘道》中,用孩子换鸦片

1721年,出巡台湾的黄叔璥在《台海槎录》中说:“鸦片出咬留吧”“鸦片烟,用麻葛同鸦土切丝于铜铛内,煮成鸦片拌烟,另用竹筒实似综丝,群聚吸之,索值数倍于常烟”。1773年,从台湾回京的朱景英出示所作《海东札记》,其中说“鸦片产外洋咬留吧、吕宋诸国。”咬留吧,即印尼的巴达维亚,今天的雅加达,吕宋指菲律宾。金学诗在1791年说“鸦片产于西洋,康熙年间始来自泉州之厦门海口”。看来鸦片的吸食方法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就已经传入我国内地了。

鸦片之所以从药品变成毒品,关键在于吸食方法的发明,随着吸食方法由荷兰殖民者传入我国,鸦片这一毒品也始入华夏。看来,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物产交流,才是鸦片成为毒品的元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罂粟本是美丽的花朵,也曾受到历代文人的歌咏,它的果实还可入药造福人类。可是在近代却成了毒品,甚至被称作“罪恶之花”。可罪恶的并不是罂粟花本身,因为罂粟花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人们对它的利用方式,是人们自己发现了它的“恶”,瘾君子克服不了脆弱,贩毒者克服不了贪欲。鸦片之毒,不是罂粟的毒,而是人心中滋生出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