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走进气象科技工作者→今年5月30日是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为“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发展成果丰硕,进一步坚定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气象科技工作者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瞄准建设气象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创新报国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他们身处不同的岗位

有的常年奔走在地球之巅

有的扎根于田间地头

有的求索于旱区沙漠

但他们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追求梦想、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

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的故事!

01他们,在地球之巅青藏高原不仅意味着海拔高,更如同待攀登的科学“高地”。赵平深耕高原气象学三十余载,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将论文写在高原大地上。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中,他担任首席科学家。 他们,也曾遭遇艰难困苦环境艰苦恶劣、出现高原反应,赵平也遇到了失眠、缺氧等情况,他坚持带领项目组成员在拉萨、那曲等地进行观测前的实地协调。此后的每个初夏时节,科研人员穿上冲锋衣,一路向雪域高原进发。在那里,“缺氧不缺斗志,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得以传承。科研人员忍受着高原缺氧、日晒强烈等艰苦条件,克服暴雨、雷击等对仪器设备运行及探空观测干扰等困难,每天准时开展观测。 苦心不负,实现了重要突破高原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未被辜负,经过8年攻坚克难,科学试验创新发展了多项综合观测技术,实现青藏高原天-地-空一体化综合观测技术的重要突破,同时明显提升了数值预报模式在青藏高原及下游地区的降水模拟能力。

对于赵平来说,研究青藏高原越多,越能感受其中的科学魅力。他将一如既往坚守自己的那份初心,用自己的承诺与担当,攀登科学高峰、燃情高原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他们,用努力做到了“自主研制” 面对新任务,他们迎难而上在过去,我国一直没有自主研制的资料再分析产品。2013年11月,中国气象局启动全球大气再分析计划。同年12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立即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资料再分析科。2015年,组建了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攻关团队,全力开展我国第一代全球大气和陆面再分析产品研制工作。  面对新任务,在既没有专门人才,又缺乏核心技术的条件下,团队拧成一股绳,迎难而上,加班加点,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硬骨头”,就是用来啃的!因为资料同化涉及资料、同化和模式三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里查找问题,对缺乏资料再分析经验的攻关团队来说,如同大海捞针。在困难和压力下,团队没有退缩,反而热情高涨。每个人分工明确,逐行检查同化系统升级代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一遍遍翻阅文献和技术报告,对卫星资料黑名单、卫星资料偏差订正参数、观测误差、背景误差协方差等关键配置开展几十次循环同化试验……每名成员不计个人得失,埋头苦干,党员同志更是敢为人先,带头啃硬骨头。

今年5月13日,我国第一代全球大气和陆面再分析产品正式发布,摆脱了长期以来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团队先后研制出两年试验产品、10年中间产品和40年全球大气和陆面再分析最终产品。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03扎根土地的农业气象专家从“陆两优106”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试验,到“从江椪柑”适宜性种植,再到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贵州省六盘水市气象局正研级高工池再香扎根土地,以坚韧执著的拼搏和敢于担当的作为,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将专业知识造福一方百姓她与黔东南州农科所合作,对三个超级稻品种开展大田试验示范种植。在她的试验和研究支撑下,“陆两优106”超级稻品种被推广到海拔1307米高寒贫困山区的雷山县乌东村示范种植,解决了黔东南州贫困山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近十年来,随着贵州省红心猕猴桃大面积推广种植,溃疡病亦随之发生。她带领50余名技术员,从2013年开始持续6年在春季,分别对水城15个红心猕猴桃基地进行溃疡病监测,找出红心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同时研发了“贵州红心猕猴桃溃疡病气象预测预警系统”,将预警服务覆盖全省50个红心猕猴桃基地,服务规模达30余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果可以,我愿化作迎风微笑的红梅,为你在寒冬点亮希望。如果可以,我愿化作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你播下丰收的希望。”这是池再香自己写的一首诗。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省市党代会代表,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民造福。

04主导参与资料同化研究,见证我国数值预报发展从首次实现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系统中的直接同化,到卫星资料同化应用大幅提升我国数值预报能力,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正研级高工李娟投身其中近20年,亲历并主导参与了我国卫星资料同化研究,见证了我国数值预报的崛起和发展。 一次次成果应用,助力风云卫星事业发展在李娟等人的持续攻关下,2015年,改进后的微波温度计云检测方案应用于风云系列卫星。2016年,首次实现风云3号C星微波湿度探测资料在GRAPES中的直接应用。2019年,开发了风云3号D星的微波温度计和微波湿度计观测算子,解决了噪声处理、降水云检测和偏差订正等关键资料应用的问题。2020年,研发了像元重采样方案,进一步降低观测噪声,风云卫星资料应用效益不断提高。 分享研究经验,带动团队共同提升作为资料同化领域的带头人之一,她先后主持和参与十几项科研课题。她一直注重持续学习,阅读和积累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多次在国内外卫星资料同化会议上作分享报告,引起了同行的关注。除了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以外,李娟还很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经常组织本单位和合作单位人员交流讨论、联合攻关,指导和帮助年轻同志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在她的组织协调下,2020年,团队实现了风云卫星资料包括红外高光谱、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红外成像仪和掩星资料等在GRAPES中的全面同化应用,并与相关单位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确保卫星探测资料最大化满足数值预报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走高原踏河流,一滴水开始的旅程水循环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有着复杂深奥的规律。五年来,“85后”共产党员、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中亚天气气候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姚俊强带领团队开展野外科学考察20余次,跑遍了天山、帕米尔高原和阿勒泰山等地,足迹遍及伊犁河、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等主要河流,采集降水、河水和冰雪水样品1000多个。 一个发现,引出一个研究姚俊强从水汽输送变化的角度追踪了“增多的水”,发现其主要来自热带印度洋水汽,翻过青藏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为了让科研成果经得起考验,他走出书斋,实地考察验证,多次爬上帕米尔高原开展采样和观测,走访各地气象观测员。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人们对干旱区降水变化的科学认识,也为新疆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采集冰雪水样,构建水循环观测网络每年夏天,姚俊强都要奔赴帕米尔高原,从海拔2000米左右的盖孜河口出发,来到海拔接近5000米的红其拉甫口岸,一路采集河水和冰雪水样品。采样工作十分艰苦,采集到合格样品并不容易。有的河道松软湿滑,有的则山石林立,一不小心滑下去,就会栽进深水中。姚俊强带领中亚天气气候研究室科研人员,完成覆盖新疆三大山系的空中水汽观测系统建设和水体样品采集,设计了可实时跟踪水汽和水循环变化的观测网络。通过传统气象学方法、水汽追踪数值模拟和降水同位素水汽追踪等多源方法,标记来自大西洋、印度洋和欧亚大陆等不同源地的水汽,把脉水汽的整个物理输送过程,直到它形成降水落到地面。

从一滴水出发,是为了奔向更辽阔的大海。现如今,姚俊强的触角仍在不断延伸,从水的“原子密码”微观研究,逐步深入到气候暖湿化、冰崩灾害等热点问题的研究中,用科研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孜孜以求

数十年如一日地

不断求索

只为实现科技兴国的梦想

他们,就是气象科技工作者!

今天,是他们的节日,

向所有气象科技工作者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