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曹操和刘备白手起家开创基业,孙权的基业是继承的,是父、兄创立后,再传给他,他自己并无创业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孙策临终前传位给他时,曾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如此,孙权守成的责任,以及形象就此固定,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 ,从孙权的一些言论来看,鲁肃在投奔孙权之后,孙权曾向他咨询江东今后应该如何发展,并说:“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桓文”指的是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和晋文公,可见孙权有建立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霸业的志向,并不仅仅是只想偏安一隅。

不过,当鲁肃为他规划夺取荆州以成帝业,进而图谋天下的战略时,他从言语上似乎怂了,表示:“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可从他的行为上看,却一点都不怂。

赤壁之战中,起初孙吴手下的众人都畏惧曹操的强大势力,意欲投降:“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孙权最终在周瑜、鲁肃等人的支持下决议抗曹,并信誓旦旦地说:“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 ,势不两立 。 ”

其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曹操又有大义在手,孙权能坚决抵抗,他的心思也并不能单纯以只想守成而论。

从孙权执掌江东后的所为来看,孙权掌权之初,江东局势极为不稳,内部人心涣散,外部强敌林立,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但孙权以极为稳重的手段迅速稳住了江东局势,依靠周瑜等人凝聚人心,并讨平山越和其余内部叛乱,进一步稳固了江东,没有使江东沦为像其他割据势力一样迅速灭亡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但如此,孙权在已有江东基业的基础上,积极对外开拓疆土。

例如荆州,孙权自始至终都致力于夺取荆州,希望将此作为进军天下的跳板,完全按照鲁肃曾经对他画下的大饼来规划。

并且在经历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与曹操和刘备数次较量之后,最终夺得了这块地盘。

而他率领江东军队,向荆州方向的扩张,始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当时,他成为江东之主才不过刚刚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赤壁大战之前,他一直在攻打荆州的江夏郡,赤壁大战进行前后,江东实际上已经获得了部分荆州区域(主要是属于江夏郡的城池)。

同时,孙权还多次发动对曹魏的进攻,意图越过长江、进军中原,其中几次鏖战让曹操吃尽了苦头,逼得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

而在南方,孙吴所控制的地盘最远到达了交趾,向东,积极组织出海寻找生存地。

可以说,在孙权掌权之时,孙吴的地盘向北、向西 、向南、向东都得到了扩充,这些都不是守成之主所能做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孙权到了晚年,的确没有了年轻时期那种图谋天下的心志,特别是他登基称帝之后。

但这其实也是时代所限,魏 、蜀 、吴建立之初,谁也没有力量单独统一中国,孙权能保障江东在乱世之中立足并向前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作为的事。

和当时真正的守成之主刘表 、刘璋等人相比,孙权的功业与能力不言而喻,因此不能说他只是一个守成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