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讨论社会心态,要拒绝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健康态度。居高临下批评年轻人,根本不费力气。

一、讨论“躺平”需要平等的态度

说实在的,“躺平”一词非常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一种生活态度,并逐渐延伸出了一种生活哲学。

我们从微博上看到有人转发“环时锐评”《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是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唤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图

我们查阅后网搜,确实看到了环球时报的上述锐评。我们看到该锐评第二段里的三个词语:名不见经传、草根、知名舆论领袖。

讨论“躺平”需要平等的态度。但在阅读上述环球时报锐评的过程中,我们有一种“不平等”的感觉,觉得上述锐评有“瞧不起”或者“贬低”普通作者和草根的“偏激”。

截图

该锐评第二段中说,“躺平”网文发表在贴吧上,作者名不见经传,且讨论价值观的大多为“草根”发起。对此,“一些知名舆论领袖反而插不上嘴,或者说出的话年轻人不爱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图

二、讨论“躺平”要不唯身份

我们认为,不管“躺平”话题的网文发布在哪里,只要有讨论价值就好。

我们还认为,在确认话题的社会价值时,不能否定“名不见经传”作者的实际贡献。

当然,更不能拿“身份”说事,贬低“名不见经传”作者的思想。

我们还想说,讨论一个有价值的话题时,不能无视或者蔑视“草根”的力量。

所谓草根的声音,指的就是来自群众的、基层的声音,反映的也就是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诉求。

知名舆论领袖的意见固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不难忘了,其意见不见得永远就正确。

三、讨论“躺平”需要多倾听

记得《人民日报》就“社会心态”发表过多篇评论,讨论如何重视社会最下层的声音问题。

比如,人民日报的评论认为,“在今天的中国,能听到各种声音”,我们也“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

上述评论认为,“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

人民日报所说的面对“多元诉求,要倾听更多沉默的声音”,实际上既是民主的态度,也是民生的态度。

这种“倾听”和“关注”以及“关心群众”的态度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结束语

我们认为,“躺平”内含社会心态,是一个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讨论“躺平”需要多些倾听,少些居高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