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赵匡胤召来赵普,取出一卷地图,打开一看,原来是《幽州形势图》。老赵似乎有点得意,对赵普说:“卿可猜猜,此图,孰能为者?”赵普仔细观看后,叹口气说:“他人不能为,惟曹翰能为之。”老赵问他何以知之。赵普回答:“方今将帅,论才谋,无人胜过曹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陛下如令曹翰干这个活儿,他一定能得到幽州。”老赵很高兴,就有任命曹翰为幽州招讨使的意思。赵普说:“曹翰取之,谁能守之?”老赵说:“就让曹翰守之。”赵普说:“曹翰死,谁守之?”老赵词穷,史称“帝默然”。而幽州之进讨的战略也被搁置起来。

太祖一朝没有动幽燕,与君臣间的这一番对话密切相关。

当年大帝柴荣已经平定关南之地,已经逼近幽州,惜英年早逝,没有继续北上。当今太祖与柴荣比较,实力更为雄厚,且用兵谋略更胜一筹,帐下名将云集,应该是大宋武力最为强盛的时代。曹翰屠江州城,是一大罪恶,但用此人征幽州,应该有胜算。他主动谋划幽州,绘制幽州形势图,就证明此人对燕云态势已经筹之烂熟。但不世之功被赵普所沮。船山先生的《宋论》,对赵普此议甚为不满,甚至有了超于寻常的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幽州不好守,幽州以南就更不好守,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幽州南,一马平川,契丹铁骑几日间可以到大河,过河就是汴梁。而幽州,则“负西山,带卢沟,沓嶂重崖以东迤于海”,形势险峻,比关南之地更容易据守。如果说曹翰之后不能守幽州,他人之后何以守关南?当年吕后问临终前的刘邦:萧相国之后,谁可代之?刘邦说曹参可代之。吕后又问曹参之后谁可代之?刘邦说王陵、陈平等。吕后再问其次,刘邦说:“此后亦非尔所知也。”后来之事,人难料。有道邦国,只需要“育材有素,论选有方,委任以诚,驾驭以礼”,如此,百年之后,国之长城干将就不会少。赵普逆料曹翰之后无人,等于不相信大宋有未来。所以船山先生认为赵普此说为诡辩邪说,要想识别这个邪说很容易。但老赵为何被这个诡辩所“蒙蔽”呢?其实不是被“蒙蔽”,而是赵普此论道出了老赵心中非常担忧的一个问题:藩镇之祸。赵普的潜台词是:曹翰可以吗?老赵的意见:曹翰不可疑。赵普下面的潜台词就是:“曹翰之外谁可不疑?”

幽燕之地,是藩镇叛乱的渊薮,汉代以来就有卢绾之乱,唐代天宝以来,安禄山叛乱,而后是五代镇守此地的若干藩帅先后叛乱。原因就是一个:镇守的藩帅太强大了。强大到足以俯瞰中原。即便南下中原不能得逞,据守幽燕河北之地,也足可以拥兵自保。如果曹翰之后有此类人物,赵宋危矣!这就是赵普的“不言之隐”,也是老赵退缩而不敢坚守前见的真实原因。赵普这个心理擘画直击老赵命门。船山对此给予犀利批评:“宋之君臣匿情自困,而贻六百年衣冠之祸,唯此而已矣!”北宋之所以被金兵所扑灭,地缘政治的原因肇始于此。南宋之所以被蒙元兵所扑灭,地缘政治的原因也肇始于此。王夫之这里说“六百年衣冠之祸”,事实上除了大宋三百年外,还包括了蒙元近百年、大明二百年。中国北境,地缘压力沉重。

按王夫之意见,这是老赵的一个巨大失误。

契丹不可灭,但燕云必在得。“封桩库”理应散财而谋幽燕。老赵被赵普一番邪论蛊惑,由“契丹之祸”转至“藩镇之祸”,终于被未可知的形势夺气。元首气馁,将士寒心。终大宋三百二十年,除了太宗赵光义主动与契丹寻战真宗赵恒硬头皮御驾亲征,元首中无人有直面北境(契丹、女真、蒙元)的勇气。每当需要面对时,就会有赵普式的文臣出来谈“藩镇”。

明朝郭子章说:幽燕未平,艺祖出地图示赵普,问进取之策。曰曹翰可取可守,而终议曰翰死孰可代。…臣窃意以为文臣中,必如裴度、杨於陵、黄福之治蔡、齐、交州而后播可守也,武臣中必如曹翰之安燕云而后播可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