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叫嚣3个月灭亡中国。可仅“八一三”淞沪会战上海一地,中国军队就坚守了3个多月,直接破坏了日军灭亡中国的美梦。上海战场中国投入了中国陆军中最精锐的德械师和德训师,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自然是上海能长期坚守的原因之一,但这里还有一个容易被遗忘的原因,那就是上海抗战作战计划是由德国军事顾问团参与制定的,他们正确的战术配置无疑也是迟滞日军进攻的原因之一。

一战之前,德国是帝国,有皇帝、有贵族。法肯豪森,全名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在德意志国家,“冯”字可是身份的象征。1878年,法肯豪森出生在德国北部的贵族家庭,当时的德意志奉行的是铁与血政策,贵族不是开工厂就是从军当兵,而法肯豪森的家族恰恰是军旅之家,所以这也成了他当兵入伍的家族渊源。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法肯豪森随军来华,这是他第一次和东方古国产生交集,神秘的东方让他感到新奇。1904年,法肯豪森回国后就申请了柏林大学东方学院,这个学院专门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2年,法肯豪森被派到驻日本使馆担任武官,法肯豪森得以近距离接触日军,这使得他直观地认识了日军的作战方式。

一战之后,法肯豪森在魏玛共和国担任慕尼黑步军学校校长。虽然慕尼黑是纳粹发祥地,但他对纳粹并无好感,他禁止纳粹党在军校宣传党纲,极力主张军队远离政治。纳粹掌权后,他拒绝加入纳粹,可以说是个民主人士。

1934年,法肯豪森再次来华,任援华军事顾问团成员,1935年接任团长,此时他的军衔是上将,他也是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最后一任团长。

二、法肯豪森的抗战计划

蒋介石早就预言中日必有一战,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就写到:“深受之耻,倭寇与中华民族结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

1935年第五次围剿已经成功,蒋介石自认为红军已经掀不起什么风浪,而此时的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和张北事件,中国丧失了河北、察哈尔等省大部分主权,中日矛盾上升为了主要矛盾。蒋介石就向幕僚们咨询对时局的看法。

8月20日,法肯豪森正式向蒋介石递交了《总顾问法肯豪森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他针对日军作战特点和中国实际实力,做出了未来战争中的中国防卫预想。这份建议分现实和未来两部分。

现实部分的核心是:“中国最大的敌人是日本”;对日本应该丢掉幻想,坚决抵抗;指明中国不能空想列强会遏制日本的侵略,保全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竭尽全力,保卫国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部分,就考虑了中日全面战争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设置“兵力集结地”、“最初抵抗线”、“最后抵抗线”,三方面阻击日军;中国的战术是“持久战”“以四川为抗日防地”,持久战应开辟西南运输线,维持滇越铁路的通畅。

三、德国人和八一三抗战

七七事变后,法肯豪森一度被派到保定前线协助徐永昌制定华北防守计划。但因平津快速沦陷,法肯豪森的计划没有实施,他也很快就回了南京。

上海之战持续三月有余,不仅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阴谋,还把日本拖入了侵华战争的泥潭,拖住了日本的军事力量。英国驻日大使在评价八一三上海抗战时,说:“实际上,是德国人在组织中国人抗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报纸宣传的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结束后,法肯豪森鉴于上海地区中国军队的优势已不存在,他又制定了首都防卫计划,但是无奈日军进军迅猛,中国军队调配不及,南京沦陷。

随后的台儿庄战役,蒋介石主张防守据点、处处设防、死守徐州,法肯豪森则主张诱敌深入。最后中国军队采取了法肯豪森的建议,日军果然轻敌冒进,在台儿庄陷入包围,损失惨重,台儿庄战役成了中国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台儿庄战役纪念馆中的战争雕塑

但是,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日德结盟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因为八一三抗战等关键战场都有德国军事团的身影,所以德国应“准盟友”也就是日本的要求,断然召回了顾问团,拒绝中国军事留学生,还停止向中国卖军火。

1938年7月8日,法肯豪森接到德国命令,在广州登船离华,蒋介石特意安排了何应钦、何耀祖等高官送别。自此他再未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