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给世人的印象是一位悲剧性人物,没有实权,搞个变法还被慈禧废了,连唯一喜爱的珍妃都被杀害,这个皇帝做得实在是憋屈。同情光绪皇帝的大有人在,觉他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果他主持的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的命运也许将会得到改变。

事实上,正是由于慈禧笼罩下的黑暗,把光绪的另一面也给挡住了,让寻常人无法看清真实的光绪。光绪其实是有机会证明自己的,慈禧还政后,放手让光绪主政,只保留了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但光绪交上的是一份糟糕的答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知道怎么当一个好皇帝。慈禧出于对同治皇帝溺爱放纵的反思,对光绪的教育始终抓得很紧。无论大事小情,她都坚持对光绪高标准严要求。幼年光绪在上朝时的坐姿稍有懈怠,多扭了一下腰,下朝后都会被慈禧派来的太监批评,情节严重时,还会把他叫到宫里当面斥责。

翁同龢又拼命向他灌输,勤政爱民,节俭自省,亲君子远小人,等等等等。光绪对好皇帝的标准非常清楚。当说自己喜欢“俭”这个字时,翁同龢便感动得泪流满面,恨不得让帝国上下所有的人都知道,当今圣上是尧舜在世,国家中兴有望啦。

光绪亲政的前几年,天下太平,国内正处于一段平稳期,也没什么大事需要光绪拿主意。上岗资格证在手,再加上实践经验,光绪自我感觉是个人才了,可以更上一层楼,干点成绩出来,让慈禧放更多的权给自己。正巧,甲午战争爆发了。

十几年的帝王职业教育,让光绪对历代君王的成功之术耳熟能详,深信只要人心振作,天下事自可迎刃而解。打败一个小小的日本,还不是手到擒来,自己一定可以做得比先帝更好。还有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更让光绪急于洗刷大清的耻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战后,尽管光绪彻夜研究军事方略,拼命督促前线将士用命,动辄就以重罚杀头来威胁前线将领。但是,清军仍然兵败如山倒,丢掉了整个朝鲜。日军甚至攻进辽东、山东,摆出了威逼北京的态势。光绪皇帝崩溃了,他不再研究战局和下达指令,连战报都懒得看。

光绪从坚定的主战派,一下子变成急切的主和派,一心想着赶紧结束这场完全超乎他预料的战争,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连割地和赔数亿两白银,他都不在乎了。

光绪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是令人失望的,他的爱国热情固然十分激昂,但先是不知己不知彼,轻视对手,遇到挫折后,又就急于摆脱麻烦,置国家的脸面和财富于不顾。

为什么看起来完美无缺的帝王职业教育,教不出一个英明的君主?难道皇帝的上岗资格证也是骗钱的?事实上,慈禧和翁同龢只教会了光绪做皇帝的职业技能,却没有教会他循序渐进的做事风格,以及坚毅顽强的做人品质。简单地说,简单地说,光绪的人格还远没有成熟,难堪大任。

光绪和现代的职场新人、创业青年一样,做事急切冒进,希望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遇到挫折,又容易放弃,不懂得如何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去做好一件事情。

慈禧要对光绪这样的幼稚品性,也负有很大一部分的责任。从幼年开始,在慈禧无休止的严厉要求下,孩子好动、开朗的天性被抹杀殆尽。光绪逼迫自己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完美,只为博得太后的一声赞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是拘谨而又自卑的,努力想证明自己,却又常常因为挫败而失去信心。现如今的有些母亲同样以虎妈自居,她们也许比不了慈禧那样的无上权威,但一样会使孩子战战兢兢,生活在恐惧和自责中。过分溺爱不对,过分严格也是不对的。

光绪只是一个被帝王教育压垮了的年轻人而已。他受过的帝王教育也没有告诉他,面对失败,该如何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光绪很快在维新变法上,犯了同样的错误。

在变法的103天中,光绪总共发出286道谕旨,变法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他完全相信康有为的说法,相信日本用三十年走完的道路,大清只要三年就可以达到,大有跑步踏入列强阵营的气势。

维新变法本身没有错,不成熟的方案经过充分讨论和试行后,也会逐步完善。但光绪用自己一贯急切的线性思维,把维新推上了一条不归路。大部分变法谕旨太过理想化,根本无法实行。如此激进的变法,使很多原本支持维新的人目瞪口呆,实在跟不上皇上的节奏啊。

变法的失败并不完全是保守势力的强大,主导者光绪和康有为等人同样有责任。任何复杂艰难的工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打好基础,各项准备充分,脚踏实地、步步为营、随时纠偏,方能筑就最后的成功。

这个道理,光绪皇帝没有被教过。即使有,他也不具备那个耐心和毅力。一把赌下去,成败在此一举,是他和历史上、还有当代很多人共同的想法。因为漫长的付出,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可这又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光绪这样的年轻人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创业或刚刚做事时,激情满怀,神采飞扬。理想受到挫折,无法快速实现时,马上沮丧气馁,变成缩头乌龟,指望着长辈或别人来给他擦屁股。这是文凭无法解决的问题,人格教育的缺失,也是父母从小过度保护导致的心理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