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芳没想到

说到简·奥斯汀,可是很多人喜欢的作家,尽管她已经去世两百多年了,可她的作品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尽管她写得都是家长里短,但很多读者依然认为内容很有趣。

奥斯汀的很多忠实读者都是女性,比如说我,基本上她每本书都看过,并且看得非常不亦乐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书还会看电影,《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成为简·奥斯汀》都已经看过三遍了,最近我在想,为什么奥斯汀的作品,这么吸引我。

我是为她笔下的浪漫爱情着迷,还是对她这个人本身着迷,有时候我也分不清楚。

奥斯汀算是最早一批独立女性了,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英国多数女性还是依靠男人生活的,但她一直很理智,做家庭教师,写书,终生未婚。

她笔下的爱情也确实很甜,比如《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和伊丽莎白,《理智与情感》中的那对姐妹,但就从她终身不嫁就能看出,其实她书里的爱情,多是对现实世界的美好幻想,她的内心并不是那么相信爱情的

《重遇简·奥斯汀》这本书,证明了我的这个猜测。这本书是奥斯汀的遗珠,封面上就写了她的一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总觉得我完美无缺,这让我感到不自在,偶尔也想跳出这种框架,变得邪恶一点。


从这些未完成的作品中,能够看出来,她对爱情和人性看得通透,她对世界也没有那么多的期待,基本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自己身上。

她在20岁时,就跟一个伦敦青年来往很密切,但没有什么结果。27岁时,接受了比自己小6岁的牧师哈里斯的求婚,但第二天她就悔婚了。30岁时,拒绝了比自己大两岁的牧师爱德华的求婚,从此就跟母亲和姐姐相依为命。

英国的遗产法里规定财产传男不传女,奥斯汀的父亲把自己的职位和住宅都给了长子詹姆斯,而奥斯汀和姐姐的经济来源,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自己

所以,奥斯汀很早就变得理智和清醒了,她曾说过:

世面见得越多,越觉得我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个我会真心恋爱的男人。

她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且认为人都是善变的,喜新厌旧的,也许她在自己的圈子里,见到了太多不美好的东西。话说回来,每个人的人性中都会有黑暗面,这是不争的事实。

拿《重遇简·奥斯汀》中的书信体小说中的一篇“爱情与友谊”来举例,劳拉跟爱德华一起出走,但是因为爱德华的父亲不答应这门亲事,他们去投靠爱德华的朋友,奥古斯都和索菲亚夫妇。

他们都是自由恋爱,不喜欢被父亲安排,但也就意味着父亲不会给他们钱。

后来两名男士都被抓进了监狱,等到再被放回来时,两对苦命鸳鸯好不容易要相见之时,男方的马车翻了,男人们都死了,只剩下劳拉和索菲亚了。

只有在这种短期的相处中,相爱的两个人才不会有矛盾,这种美好的爱情记忆才能长久保存。

这让我想起奥斯汀一句很经典的话:

这世界我越看越不满意,每多过一天,我更相信形形色色的人都反复无常,浮在表面的优点、感情都靠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的残片都是奥斯汀少女时期写的,跟她成名之后的作品比起来,没有那么讨喜,但更为真实地表现出了她的个性。

她骨子里对世俗不满,对固有制度的背叛,从她的文字里都看得清清楚楚,“卡桑德拉”偷走妈妈给客户的帽子出走,“凯瑟琳”跟抚养她成长的姑妈的对战,她对为爱奋不顾身女性的“鄙视”,以及男人为了利益娶一个有财产女性的理智。

看起来,奥斯汀的问题都充满了家长里短,实际上这些都跟英国的制度有关,她也是有大格局的人,不过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奥斯汀对世界的低期待,特别是对爱情和婚姻不抱什么幻想,是值得弘扬的。毕竟有太多美好幻想,就很容易失望,而这种低期待反而容易有惊喜。

反正而立之年的我,越来越觉得应该早点读奥斯汀,也许面对生活的很多选择,就会有些不同,感受上也会比现在好很多。

另外,这本书附赠了一个“简·奥斯汀经典语录手账”,里面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经典句子,看书的时候,还可以把自己有感悟的句子或是想法写在上面,真的是非常贴心。

这本书特别适合喜欢奥斯汀的读者们,通过书里的内容能够看到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的想法大概率可能和我不同,欢迎一起交流探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