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了最好的老师,我的领导不遗余力用一种砸锅卖铁也要把青年演员培养起来的精神,把我推到了今天这个舞台上。”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文武小生楼胜,摘得了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

5月21日的颁奖典礼现场,妻子、梅花奖得主杨霞云帮他换上格子西装,他在侧幕条来回踱步近半小时,登台领奖。这番3分钟的感言,让很多人泪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楼胜领奖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楼胜

陈美兰的《白蛇前传》、杨霞云的《穆桂英》、楼胜的《火烧子都》……说起浙婺演员的表演,有人用了“罕见”两字。人们感叹浙婺的青蛇白蛇身上,真的走的是蛇形,感叹许仙的“十三跌”,正是楼胜18年的“摸爬滚打”。这些年轻演员所展示的,绝不仅仅是经过刻苦训练的舞台技巧,而是一种进乎技而游于艺的自由状态,通往更高的精神性。

技艺和精神高度合一的背后,是什么?

5月16日,楼胜竞演结束后,中国剧协为院团颁发竞演证书。浙婺副院长严立新穿过侧幕条,楼胜和他擦肩,脸上全是泪,又在强忍。严立新也哽咽了。

他知道,感知觉调动了楼胜所有的记忆一起浮涌,身上默默背负的压力,在此时释放了。他更知道楼胜的知道——一个人的背后,是一个团。

“霞云、楼胜,你们看他们很风光,但是到了我这个年龄,我希望他们的身体和我一样棒,我就开心了。”浙婺院长王晓平知道,气候一变化,一到阴雨天,他们全身都痛。

他们知道他们。

这届梅花奖评委、昆曲大武生林为林提到了另一件事:一台无二戏。

浙婺所展现的,不是个别演员的个人技艺,而是所有演职员的“家族技艺”。他身边的配演、武戏演员、龙套演员、音乐、灯光,包括后台帮他抢装的人,旗鼓相当,配合默契,展现出生气勃勃的集体印象。

浙婺形成了以60、70后为中坚,80、90后为骨干,00后优秀苗子组成的三个梯队。行当整齐、男女并重、亦文亦武。浙婺65年的建团史,浓缩着一部当代婺剧的发展史,而这种集体协作精神的背后,是一个地方艺术院团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春版《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陈晓摄

评委的投票,观众的喝彩,自然是冲着光环下踢枪的主要演员。但他的背后,有太多给他抛枪的人。

龙套出身的院长王晓平,就是抛枪的人。他懂得一个演员的成长,一个剧团面对市场和困境的突围,需要娴熟准确的技术密切配合,还必须无数龙套为演员千百次地抛、踢、陪练,才能汇聚成一出“大戏”。

在戏曲发展环境和体制处于变革的特殊阶段,浙婺在困境中化危机为转机,重新开创了婺剧发展新局面。而人性化管理的激励机制,是处在特定环境下促进婺剧发展的管理之道,也是不按常理出牌的王晓平,在继承中敢于创新的成功实践。

未来的浙婺,还将迎接更加严峻的城市商业剧场和个体消费者的检验,它的现代化之路,依然在继续。

(注: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浙江婺剧团,2011年12月更名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为行文方便,文内简称浙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