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独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创立了杂交水稻学科,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培育耐盐碱水稻,并大面积推广,是袁老主持的一个重要科研课题。推动海水稻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将大大提高盐碱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致敬、缅怀袁老,他的“精神财富”指引着大家砥砺前行。目前,全国各地百万亩海水稻忙插秧,秉承拓荒人精神,撒下接续袁老梦想的种子!

01

“海水稻”选育、推广,究竟有多难?

海水稻并不是生长在海水里。

通常所说的海水稻,是指能够在盐碱地里生长,甚至不惧怕海水短期浸泡的“耐盐碱水稻”。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趋减少和淡水资源不足的严重压力下,积极利用大面积盐渍化、荒漠化土地和丰富的咸水资源发展盐土农业,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重大课题。

世界各地,在大江大河入海口的滩涂上,均曾发现若干具有较强耐盐碱能力的野生的水稻材料,在我国沿海的河口地区也有发现。不过,这些野生的水稻材料普遍存在产量低、米质差等缺点,不适合作为粮食作物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

综观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在从事耐盐碱水稻的研究,有的还比中国早了很多,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例如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斯里兰卡就已开始着手培育耐盐水稻品种。

为了研究耐盐碱水稻品种,世界各国也展开角逐:埃及将咸水湖芦苇与水稻杂交试验、菲律宾将2个不同亲本的耐盐株系杂交试验、印度将红树里提取的基因植入现有水稻品系、日本采用光波信息混合物改变水稻性能……这些研究多处在试验阶段,有些国家虽然培育出了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但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国外网友对我国海水稻技术的评论

海水稻培育和推广难在何处?

单从水稻耐盐这一个性状来看,“盐胁迫”会致植株光合下降、减产、停止生长绝产。至今世界上鲜有水稻耐盐碱的相关学术报告,报告中也未阐明如何解决盐胁迫信号途径的复杂网络模式;如何有效利用已鉴定出的盐胁迫相关分子标记和基因位点培育耐盐水稻品种等。

不仅是耐盐碱技术层面的突破,在确定水稻的耐盐性状后,还要进行全生育周期筛选。例如在水稻生长期间,要观察农作物性状:株高、穗型、抗病虫性以及是否抗倒伏等特性。等到成熟收割后,要测试该品种的淀粉含量、口感、千粒重、胶稠度等状况,从而选育更具推广价值的品种。即在耐盐碱性状的基础上,想要把众多其他优势性状合理集聚到一个品种上,甚至针对不同盐碱地环境,因地制宜培育出更多品种,困难重重……

02

为何我国海水稻科研可以突飞猛进?

2012年开始,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开始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的研发,从国内外广泛收集具有优质性状的特种种质资源,包括耐盐、耐旱、耐碱等资源;利用杂交水稻技术结合太空育种、化学诱变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多种技术手段选育耐盐碱水稻,历经1162次实验,875组配组实验,成功选育出一批优质海水稻品种。

2016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作为重点项目落地青岛,时年86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亲自挂帅研发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隆平海水稻团队海水稻品种培育试验田

2017年9月28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现场测评。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30多名专家组成的测产专家组,实地挑选了灌溉用水盐度为6‰的4份试验“海水稻”进行测产,经过小区域收割、脱粒、除杂、测水分、称重环节,结果让人惊喜不已:4份亩产均超过400公斤,其中YC0045“海水稻”亩产高达620.95公斤。

2020年时,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山东、青海、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片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其中,山东潍坊以建设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成为全国首个海水稻种植突破5万亩的示范区,探索出一条海水稻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袁老题字“海水稻就是种福田”

“为什么别的国家研究进展都不大,而我们仅通过短短几年研究就有所突破?”

2020年4月,在海南三亚召开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试验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院士一语道破其中的关键:“因为我们将水稻耐盐碱基因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结合了起来。今后要不断发掘水稻耐盐碱基因,并将其转育到籼粳交高产杂交稻,特别是第三代杂交稻上!”

▲2020年4月13日,袁老出席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试验现场观摩会

03

亿亩荒滩变良田 海水稻就是“种福田”!

每当提起海水稻,袁老既兴奋又期待:“我们全国的盐碱地有十几亿亩,我们如果能发展到一亿亩,种上我们这个海水稻,亩产三百公斤,它增产的粮食就是三百亿公斤。三百亿公斤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八千万人口。”

2020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拓荒人计划”发起者袁隆平院士提出并启动了海水稻“十百千工程”,为带动全国改造一亿亩盐碱地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海水稻产业化进程已拉开序幕、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落地潍坊、产业生态构建有序推进,海水稻产品正在走进千家万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1月15日,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

“力争2021年推广示范100万亩,早日实现亿亩盐碱地‘荒滩变良田’的目标。”2021年1月15日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海水稻论坛主席、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袁隆平院士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海水稻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正式启动。

▲2021年2月22日,央视新闻报道聚焦种业“翻身仗”

今年2月22日,CCTV-2《第一时间》栏目,以《“海水稻”一飞冲天,万亿级产业蓝图浮现》为题,聚焦种业“翻身仗”,报道中指出,“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小小‘海水稻’种子背后是万亿级的产业蓝图。未来‘海水稻’将成为解决农业种源‘卡脖子’问题的有力武器之一!”

中华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海水稻就是“种福田”。时下,全国各地海水稻正在进行育秧,插秧正有序续开展中。我们会精心培育、呵护好袁老在全国各地播撒下的“海水稻”种子,让它们茂盛勃发!

▲2021年 5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报道“选育海水稻”

一稻济世 万家粮足;

功在当代,惠泽千秋。

“亿亩荒滩变良田”,是袁隆平的梦想,更是后来者奋斗的目标!

(部分内容来源:大众网、人民网、央视新闻、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