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广州连续出现在热搜上,确实有点不习惯。

今天下午,又看到了这则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早茶传播链引发了全网关注,也打破了广州一直以来的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情最初是这样的:

5月21日,广州荔湾区出现第一位本土新冠确诊病例,随后和荔湾区一家「又一间茶点轩」有关的“早茶感染链”已经增至11人。

具体的传播链,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们梳理了这条链条,发现这次疫情特点:传播速度极快极强。

确诊病例宋某某,5月19日上午在又一间茶点轩喝早茶,而首例确诊病例郭某同时间也在该餐厅就餐。

而宋某某的孙子、儿媳、丈夫,均为共同居住感染。

佛山今天公布的无症状感染者王某,则与宋某某的儿媳妇雷某某24日一起参加培训班。

也就是说,仅仅在5月19日到5月24日的六天时间内,病毒就传了三代。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2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此次疫情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是此次疫情和以往疫情最大的不同;传播力强体现在病毒可以通过吃一顿饭,短暂的非直接接触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源头在哪,目前还没查明,但可以确定一样东西:

5月21日公布的确诊病例郭某为境外输入关联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其病毒属于在印度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不排除是意外暴露造成偶发感染。

在上一篇讨论印度疫情时,我曾说过印度出现的病毒变异株耐高温,因为现在的印度基本上都是30度以上的天气。

而自入5月以来,广州的天气一直维持在32度左右,出门走不到200米就能热得大汗淋漓。

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病毒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息一出,荔湾立刻开全区户籍人口、暂住人口的全员核酸检测,以社区(居委)为单位设立核酸检测点,确保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我家就在荔湾区,当天立马就去排队做了核酸,排队花费一个多小时,但打针很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排队时,偶尔能听到抱怨,但没想到有些负面声音在网络上也泛滥起来了。

怼测核酸是影响防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怼工作人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怼出结果速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喷子一来自然没有“自由市场”的概念,什么都爱怪别人,习得性无助,二来绝对是焦点效应,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观点有态度。

对于他们,我只想说,你若闭嘴,便是晴天。

当然也有人是真的急,毕竟人的正常节奏被打破,能冷静面对是少数,多数人都是热锅上的蚂蚁。

但这个时候,如果能看看别人的付出和努力,自然就知道从来都有人比你累比你辛苦比你惨。

看看这些在雨中排队等待检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看凌晨四点才离开的医护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名医生,则“被迫”成了打针“快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席地休息的医护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荔湾区南源街西关海检测点,医护人员从昨晚7点半一直通宵到早上9点半,临近天亮,为了不浪费防护服,医护宁愿不脱防护服躺在地上休息。

为什么在户外席地休息?也是出于离开工作区必须脱下防护服进行消毒的考虑。

“医护人员坚持不浪费一套防护服,这种敬业精神触动了整个社区。”

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数据,荔湾区常住人口在120余万,参与核酸检测人次估计在百万级。

而这样的人口量,要在两三天内完成,就是一场硬仗。

这位网友真是说出了我的心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的广州,35度以上的高温,湿度高达80%。

在这样湿热的天气下,哪怕是站着不动,也是汗如雨下。

可紧急时刻,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无法袖手旁观,他们与疫情争分夺秒的赛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我去接种疫苗第一针时,人已经慢慢开始多了,刚好到打的时候,在社区医院里听到了一两句简单的对话。

打针的医生说:希望明天没苗了,稍微休息一天吧。

(因为这家社区医院二四六打,周三和周五如果有苗派下来就加班打,其余时间安排给儿童接种相应的疫苗)

另外一个医生则给她打了个手势,告诉她,明天有300苗。

当时听了,真的心疼。

说起疫苗,相关的几个热搜上线了:

大家也互相调侃说,三四月的疫苗你爱理不理,五六月的疫苗你高攀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广州人花式排队打疫苗的图片也上了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到紧急关头不采取行动,这是天性,我倒是觉得调侃一两句无所谓,拿这点来取笑别人,甚至地域歧视是大可不必。

对疫苗,普通人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再加上互联网各种言论,人们自然一开始会抗拒,可其实后来,不少人也是愿意先接种。

而当一例本土案例出现,虽绝对不是好事,但也确实推动了疫苗接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防疫线。

另外,刚刚钟南山也说了,未来可能也要定期打疫苗:

来自腾讯视频Mac客户端

总的来说,大家无需恐慌。

一切都在有序进行,抗新冠药物的研发也有了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大学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宣建伟表示,这次广州本土疫情传播,总体上在可控范围内,还是属于个别案例的传播。

从防控的角度上讲,最重要的是确认感染源头,这样一来,就可以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之后再过十几二十天,如果疫情没有再传播的话,这个传播链就被切断了。

紧张的情绪需要有,但切勿衍生成过分抱怨,因为一切都是考验和挑战。

无需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