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70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有些孩子性格内向、胆小,在见到陌生人时,他们会躲在父母身后不敢出声,有明显的局促不安、手足无措的表现,被父母强制要求和别人打招呼,他们也会低着头,声音含糊不清,而且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

他们在公共场合不爱表现自己,习惯性的躲在角落里默默观察情况,从不主动与人交谈,在集体活动中总是没有存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见人不爱说话,家长通常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表现,会狠狠的责骂教育孩子。父母不加思忖的责怪,只能让孩子越发没有安全感。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不只限于生活起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要充分的给予关注。

01一、导致孩子内向胆小的原因

孩子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受很多因素影响,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导致。内向型性格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家长要充分重视起来。

1、父母的性格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言行举止的一面镜子,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性格对孩子的性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不善交谈,不爱交际,孩子也会学习父母的为人处事方式,导致孩子不爱说话,人际交往能力差。

2、孩子没有安全感

父母经常因为小事争吵,家里气氛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孩子长期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会让孩子内心感到恐惧,慢慢的他们就变得胆小谨慎,处处提防别人,不愿意和其他人交谈,封闭自己的内心。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建立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才能够变得自信开朗。在公共场合才敢于表现自己。

3、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

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打不成才,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长记性,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由于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经常用讽刺性的语言批评孩子,他们的内心会极度的不安,当他们做错事时会有胆怯逃避的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会让孩子给自己贴上胆小不争气的标签,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强化父母口中对自己的认知。会变得越加胆怯,内向,自卑。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无法磨灭的影响。

4、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家长在责怪孩子内向害羞的同时,是否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一切事物进行包办,让孩子失去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小,怕孩子吃苦受累,想为孩子包办一切,为他们遮风挡雨,父母眼中的爱其实是对孩子的害。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经历挫折。难以形成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孩子会变得更加胆小,害怕困难,从而养成了他们内向自卑的性格。

02二、如何正确的改变孩子走出内向不爱与人交往的问题

孩子不爱与人交往,在集体活动中不会与人配合,难以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成年之后,这样的性格会对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解决不爱交往的问题?

1、为孩子创造社交环境

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或者在公共场合不愿与人交谈,表现出胆小害羞的状态,父母要反思是否孩子生活的环境太过单一,只熟悉家中的几位成员,当陌生人出现时,他们会有自我防护和排斥的心理。

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主动与别人接触的机会,带孩子到游乐园或者广场上小朋友多的地方玩耍,引导孩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积极的参与到别人的游戏当中。只有让孩子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他们才会发自内心的主动去结交新朋友。

家长也可以多带孩子参加自己的聚会,减少孩子对新环境的恐惧心理,这样孩子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才不会显得局促不安、出现不敢说话的情况。

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激发他们与别人交往的自信心,这样孩子才能够摆脱内向自卑的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接纳孩子害羞胆怯的情绪

孩子胆小不敢见陌生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胆小的性格会慢慢的发生转变,家长不必过于焦虑。

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胆小害羞的情绪,不要强迫孩子社交,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紧张、恐惧的心理,父母不要给孩子随意贴上“内向,没礼貌”的标签。

这会让孩子给自己产生心理暗示并且强化自己胆小的标签,让胆小害羞的行为越演越烈。只有父母接纳了孩子的表现,孩子才会觉得父母理解他们,会慢慢的增强自信心,愿意试着与别人打招呼、交流。

3、父母给孩子做榜样

父母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见到邻居或者认识的人时,主动打招呼让孩子观察父母的行为,去学习,去模仿,这样孩子才会发自内心的做出改变。

4、不要强迫孩子社交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外向活泼开朗,有的孩子内敛沉静,不爱说话,而性格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父母不必强迫孩子改变性格,更不要逼迫他们,必须进行主动社交,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慢慢的加以引导,只有孩子发自内心的改变,才会让教育显现出作用。

结语:面对孩子胆小害羞,见面不愿意打招呼的现象,家长们要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鼓励和表扬,要看到孩子的进步。父母们要分析孩子胆小、害羞背后的真正原因,透过现象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变得更加开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