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在太阳系以外发现的行星数量已经增长到数千颗。目前,已有4389颗系外行星在3260个系统中得到确认,另有5941颗候选行星等待确认。由于大量的后续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对我们宇宙中存在的行星类型、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来说,天体生物学家观察系外行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确定其他星球的环境适不适合生命生存,而衡量这一重要结论的关键要素就是观察行星是否处于恒星宜居带。莱斯大学的一个科学家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表明,行星在其各自的恒星系统中形成的位置可能同样重要。这项研究由赖斯研究生达曼维尔·格雷瓦尔领导,赖斯大学地球、环境和行星科学系的多名同事也加入了这项研究。他们一起研究了恒星的宜居区以外,行星形成的因素最终将如何影响星球宜居性。

莱斯大学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恒星系统中行星形成的位置对其宜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恒星的宜居区指的是一颗绕轨道运行的行星是否有足够温暖的环境,以支持其表面的液态水和丰富的大气,这是生命形成的关键成分。

但在考虑了行星形成的元素之后,格雷瓦尔和他的同事得出结论,行星在形成过程中捕获和保留的挥发性元素的数量也将决定它是否变得适合居住。科学家们利用高压实验室,用氮作为挥发物的替代物,模拟了原行星的分化过程。他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原行星的大部分氮从地幔中流失并逃逸到大气中。所以如果当原行星在下一个生长阶段冷却或与其他天体相撞时,氮气就会流失到太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