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位于莱西市姜山镇的北京汽车制造厂总部及产业基地项目获得了全市“项目落地年”观摩总结会代表们的好评。值得注意的是,除去汽车产业本身之外,该项目的一大亮点是,企业门口就有两所职业院校。

把职业院校开在企业门口,解除企业对人才的后顾之忧是当地着眼未来、协同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新能源汽车是青岛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产业,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然而,在引进项目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此类新项目不能独立发展,需要一系列相关配套,尤其是人才的支撑。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现状是,很多重要岗位的人才一直都在一线城市生活,他们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而到一个新的——特别是相对偏僻的地方去长期工作。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抬高企业的用人成本,也会对其发展壮大形成掣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真正懂企业、懂行业,有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提前做规划,眼光放长远。姜山镇的党政部门就是这样做的,也得到了市里的大力支持,这一点值得肯定,也值得更多地方和行业借鉴。

解企业之渴,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需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而只有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一起,才能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链接。应该看到,仅仅拉近职业院校跟企业的空间距离是不够的,关键的还是如何“破壁”,真正实现产教融合。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职业学校办专业都是“一窝蜂”,结果是学生毕业即失业,而企业仍然招不到人。与北汽项目咫尺之隔的青岛西大技工学校已于2020年开始招生。在当地党政部门推动下,该校与企业形成了“共同教育”的理念,双方签订协议,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了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维修等专业,由北汽的骨干人才来开设专业课、做讲座,把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第一时间纳入教学内容,实现了产教“零距离”。因此,让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用高技能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高位布局,做好服务。

经济学中有个词叫“边际效应”,即某种意义上,打通“断点”的成本并不高,但其边际效应却巨大,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就需要对城市的现代化治理具有前瞻性,平时多体察民情民意,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敢于正视问题,善于用创新思维来破解难题。这不仅是一座城市治理水平的缩影,是城市治理温度的体现,也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发展。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