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哥前两天去电视台录制节目,有荔枝问啥节目啊,哪里可以看?

之前我也没正式安利过,因为是上海地方台节目,不上星,上海以外观众收不到,除非下载专门APP,那就没必要了。

节目每期都请一位嘉宾分享理财诉求或困惑,我作为理财顾问,就和嘉宾聊天扯淡出馊主意~

因为是地方性节目,嘉宾都在上海,大多也只在上海有一定知名度。

印象中,可能全国知名度最高的是《爱情公寓》里和曾小贤演对手戏的电台领导Lisa(蓉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天录节目,有一期嘉宾是王厂长王浩,他的创业故事,我想分享下。

作为音乐人,王厂长知名度也主要集中在上海。

因为他出道时的代表作《汏脚水么烧》,是用上海话改编《圣斗士星矢》OP,改编朗朗上口,超级搞笑,而且歌词内核是讽刺高通胀,底层百姓生活维艰,因而广受欢迎。

按现在说法,也算网红歌手。

过去十多年,王厂长搞了很多音乐创作和演出,但他最大的一块精力和财力,其实投在一家酒吧上。

这酒吧,已经开了17年。

王厂长很骄傲地说,上海滩能连续开这么多年不换场子的酒吧,一个手都数得出来。

是个长情的男人呢~

这个酒吧不但是他和朋友们聚会的场所,也是一群搞音乐的兄弟的梦想基地。

作为丁克,王厂长把这个酒吧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

但去年疫情最严重的几个月,酒吧不得不关门歇业,断了营收。

可固定成本却少不了。

王厂长问房东,能不能减免房租。

房东说,我给你免租,银行不免我房贷,我怎么办?

最近线下娱乐需求逐渐回暖,酒吧生意好了点,但还是没回到盈亏平衡点。

也就是说,王厂长非但没在经营酒吧这件事上赚到钱,反而亏了不少。

亏的还不只是钱,更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以他的知名度,如果管理酒吧的时间,用在跑场子上,也能赚不少。

王厂长酒吧每月的盈亏平衡点,是50万。

也就是一月营收不到50万,作为老板,他就要贴钱补窟窿。

酒吧主要成本三块:场租、员工、酒水原材料。

场租十万,员工工资十多万,酒水是可变成本,平均每月也是十来万。

和其他酒吧不同的是,王厂长酒吧还有一块很大开支,是给驻唱歌手的出场费。

王厂长不是以单纯的老板或投资人心态做酒吧,而是以一个音乐人的情怀在做,所以王厂长给驻唱歌手开的薪水,比其他酒吧高出一大截,还给他们交社保。

他希望自己能力所及,尽可能支持这些和自己一样坚持音乐梦想,但因时运不济或种种原因,没有出名,导致经济比较拮据的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受疫情严重冲击,这两年,王厂长这种充满情怀,坚持小而美的酒吧模式,受到连锁酒吧的冲击,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酒吧毛利可达70%-80%。

也就是超市卖4-5块的一瓶啤酒,酒吧要卖20块。

因为酒吧消费的主要不是酒,而是那个场景,那个身心愉悦的feel~

顾客主要是为房租、装修、驻唱歌手和服务买单。

即使如此,酒吧也只能赚点小钱。

但这两年,在资本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多酒吧搞起快速连锁扩张。

底层商业逻辑是这样:

1、先烧风投的钱,快速扩张铺点;

2、把酒卖到超便宜,比如超市卖5块,我卖7块,消费者觉得这家店良心好,快薅羊毛,于是人气暴涨。

3、门店达到一定规模,管理成本、人员培训成本、财务成本、装修成本、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后的食材成本,都会持续下降,这叫边际成本递减。

同时,名气口碑达到一定高度,商场需要引入酒吧时,你有名,消费者喜欢,商场会给房租优惠;

4、上市后,风投让股民接盘,继续烧股民的钱扩张,市占率不断提高,最后靠巨大的规模优势,再把钱一点点赚出来。

就是互联网烧钱创业模式,在线下实体经济的翻版。

这种模式杀出来的头部品牌,目前老大叫海伦司。

海伦司很快要上市了,玩港股打新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下。

号称线下小酒馆第一股,酒吧界“拼多多”,短短几年时间,全国门店就扩张到400多家。

老二叫胡桃里,门店也快接近400家了。

和海伦司除了喝酒,只提供小吃不同,胡桃里采取的是餐厅+酒吧+咖啡厅的模式。

把吃饭和喝酒打包在一起,要吃饭也行,想喝酒也行,这也是现在最流行的新兴酒吧模式。

王厂长坦言,这种酒吧模式切合了当下年轻人对酒吧的主要需求:社交

前互联网时代,酒吧的重要功能,是让喜欢音乐的人,有一个近距离听真人演唱的机会。

毕竟,演唱会不是你想听就能听。

所以王厂长的酒吧,带有LiveHouse属性,大家关注的重心,是音乐本身。

但互联网大幅降低了人们听到好听音乐的门槛,抖音上一搜,到处都是能歌善舞的小姐姐,哪个唱功比磁带CD时代的古典明星差?

顾客的耳朵变得更挑剔,也不期待能在酒吧里遇见一个触动内心的灵魂歌手,他们对酒吧的核心诉求,变成了社交。

餐厅、酒吧、咖啡厅,都能满足线下社交需求,至于歌手唱的怎么样,无所谓啦,主要就是个情调~

前两天小智老师过生日,力嫂请客,带我司一群妹子去吃胡桃里,人均消费才50,这环境,真心不贵。

王厂长这种老派酒吧经营思路,认为音乐和歌手才是酒吧灵魂,不愿为了多赚钱向资本妥协,搞连锁快速扩张,又因为居高不下的成本,没法把酒卖到海伦司那么便宜,就很受伤……

这,就叫内卷。

教育内卷是你想让孩子有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但别人家的父母都在拼命鸡娃,你佛系散养,以后孩子就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只能跟着鸡,跟着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样的道理,你不忘初心,坚持小而美的酒吧经营理念,但社会竞争不允许,海伦司都要上市了,未来会把越来越多顾客吸引走,你不跟着卷,只能亏钱,最后倒闭……

但成为酒吧界“卷王”的海伦司,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呢?

不可能。

酒吧业态决定了,这不是一个能高速成长的朝阳产业。

酒吧要维持股东满意的业绩增速,不可能肆意提价,也没法无限提高翻桌率,只有不断开店。

赚的全是辛苦钱。

但拼命扩张门店,也意味着前期资本投入吓死人,一旦出现风险,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如因新冠疫情导致的市场突然收缩,很多实体店家就撑不下去了,还记得去年多少小商户倒闭吗?

比如餐饮行业的流行时尚变化很快,一旦某种餐饮形式过气,可能就会凉凉。

再比如扩张过快,管理跟不上,导致服务和品控质量下降,口碑做烂,同样没戏。

再比如新开发出来的网红餐饮细分赛道,缺乏护城河,太容易被竞争者模仿,最后就看谁融资能力更强,烧钱更狠。

就算你是细分市场开创者,占得先机,跑慢了,还是可能被卷死。

还有,餐饮业的成本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房租不是自己说了算,大概率连年涨租;

员工成本不是自己说了算,也是连年上涨,不然招不到人;

食材成本也不受自己控制。

成本不可控,意味着利润不可控。

这些年,很多曾红极一时的网红餐饮品牌,都在持续收缩。

比如赵小姐不等位、黄太吉、雕爷牛腩、泡面小食堂、徹思叔叔&瑞可爷爷的店、西安摔碗酒、桃园眷村、面包新语、快乐柠檬、仙踪林……

现在市场最热的,是“天然健康茶饮+面包”的赛道,比如喜茶、乐乐茶、奈雪的茶,都在紧锣密鼓上市中。

我活了37年,吃了37年饭,发现餐饮品牌一直处于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法预测的快速淘汰状态。

比如上海很有名的小杨生煎,把自己包装成上海本土特色餐饮品牌,上海旅游不吃小杨生煎就像没来过一样。

只有我这种老上海知道,现在的小杨生煎,和当年只有一家吴江路老店相比,啥初心啊,早就忘一干二净了~

我家附近原本有三家小杨门店,今年连续关了两家,只剩一家市口最差,房租最便宜的,还在艰难支撑。

非要说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得好好的,利润稳稳的,看来看去,只有三个品牌——

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必胜客都差口气,更别说棒约翰了,现在也不太行了。

为啥它们能长盛不衰?

可能因为品牌效应太强大。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西式快餐和咖啡店提供的菜品,相对高度标准化。

只要头部品牌自己不作死,后来者很难超越。

但中餐、酒吧、各种稀奇古怪的茶饮,花样就太多了。

人类是一种很贱的动物,喜新厌旧,三分钟热度。

茶颜悦色从长沙开到外地时,开一家火一家,天天排长队。

这叫啥?

人来疯。

但你说茶颜悦色真比CoCo、1点点、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7分甜好喝到哪里去吗?

茶颜悦色还能火多久?

不知道。

茶颜悦色会一直火下去吗?

不可能。

力哥一直说,理财就是理生活,投资就是投人性。

吃透人性,我们在投资上,能避开很多坑。

经常听到有妹子说,想开一家咖啡店,不求赚钱,只要盈亏平衡就行,就是圆个梦想。

妹子,快醒醒,小资文青的梦想,和现实世界创业是两码事。

你这个圆梦成本真心高,是个大坑,千万别进!

我不会做任何餐饮相关行业,太累,也不会考虑投任何餐饮相关行业股票。

包括海底捞和九毛九。

别看现在风光,你知道明天怎样?

海底捞之前,做火锅做出模式创新的呷哺呷哺,也曾风靡一时,现在呢?

这个行业,本就赚一份辛苦钱,没啥想象空间。

资本强行介入,不得不靠拼命扩张讲故事,导致经营风险陡增。

恰恰人性喜新厌旧,对餐饮品牌忠诚度极低,走马灯一样换着来。

如此不确定的行业,我为啥不绕着点走?

反过来说,民以食为天。

吃喝是所有人一生下来就需要,且持续一辈子的最大刚需,正是有那么多小老板大老板前赴后继,不断砸钱,才给我们消费者创造了那么丰富的餐饮体验。

而面对资本浪潮的席卷,依然不忘初心,逆风坚守的小老板,更值得我们尊敬。

王厂长的酒吧在泰康路288号(田子坊),大家如果喜欢泡酒吧,有机会来上海,可以去那里坐坐哈~

这年头,长情的男人不多了,要珍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