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1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永远离开了梨园艺坛,但她“戏比天大”的艺术人生,永远感动着喜爱她的亿万戏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出生在巩义市河洛镇董沟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为了不当童养媳,9岁起随父学艺,练就了“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功。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她博采众家之长,集豫剧之大成,把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声腔派系熔于一炉,而且广泛采撷了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剧、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和曲艺的声腔技巧,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常派艺术。

豫剧《花木兰》使常香玉风靡艺坛。她的唱腔舒展奔放,吐字清晰;她的表演刚健清新,细腻洒脱。她表演的豫剧《拷红》《白蛇传》《花木兰》《破洪州》《大祭桩》《五世请缨》等诸多剧目家喻户晓。

为了让戏“顺民心,反映时代”,她不守旧,戏随时代走,艺随精神长。她和丈夫陈宪章一起动手,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演绎现代戏。《拷红》《白蛇传》《大祭桩》……这些传统剧目的改编,使历史与时代产生强烈的共鸣,成为常派艺术的传世之作。《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这些现代戏的探索,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常派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夏,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作为新中国一名艺术工作者,常香玉日夜睡不着:国家有难,我能做点啥?想来想去,迸出这样一个念头“义演”,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捐飞机。如今这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飞机,保存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里,先后吸引了500万人次的观众。

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德艺双馨是常香玉一生的追求。

中国戏曲艺术在上个世纪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常香玉的“常派艺术”,跟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成为新时代新文化的代表之一。常香玉以其兼收并蓄的海量及锐意改革的继承和发展,在豫剧艺术当代戏曲史上,这位奉行“戏比天大”的人民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和行动,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河南移动戏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