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口碑第一的新片,千万别因片名错过

本文作者:豆瓣 @大老师 丨

首发公号:离想主义丨

谈起韩国电影,总留以“敢拍敢言”的印象。

不管是改变了国家法律的犯罪片,或者是荒诞讽刺的悬疑喜剧片,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杀人回忆》《素媛》《寄生虫》《米纳里》……

越来越多的韩国电影开始走向国际,成为了独有的文化特色。

但这么多类型片中,唯独有一种,我们难以认同。

但在最近,却有这样一部新片,再度打破偏见——

编剧: 金世谦 / 金郑勋

主演: 薛景求 / 卞约汉 / 李姃垠 / 敏度希 / 柳承龙

上映日期: 2021-03-31(韩国)

豆瓣8.5,一周电影口碑榜中位列第一,

前不久举行的百想艺术大赏上, 一举拿下电影 类大赏。

在韩国上映第一周,就成功打败《哥斯拉大战金刚》,稳居票房冠军。

导演李濬益,代表作有《思悼》、《素媛》。

片名《兹山鱼谱》,世纪是一部朝鲜王朝(1392~1910) 后期的著名文献。

是韩国古代最全面和详尽的鱼类学书籍,历史地位很高。

电影讲述的,就是本书作者的故事。

主人公丁若铨年少时,因父亲去京城为官而来到汉阳,接受了阳明学。

后又对西学和天主教产生浓厚兴趣,并从事天主教活动。

1801年,朝鲜发生了大规模镇压天主教的“辛酉邪狱”,丁若铨三兄弟的命运也发生改变。

丁若钟被杀死,丁若铨和丁若镛被流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黑山岛上的丁若铨,安然接受命运,并对这里的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写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籍。

岛上的青年渔夫张昌大一心读圣贤书,想要考取功名。

丁若铨与昌大互相协助,一个读书,一个著书。

编导最厉害的能力就是于细微处见大义,这也是韩国历史题材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一部书,三两个人物,可以铺排成一段气韵悠长的苍凉传说。

电影根据《兹山鱼谱》序言改编,有真实的历史基础,但也加入大量的虚构情节。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有意把丁若铨和张昌大,塑造成既为师徒又互为对照的人物。

丁若铨,功成名就,宦海沉浮,思想开放,心系苍生;

张昌大,底层草民,家徒四壁,忠厚勤恳,渴望改变。

丁若铨问,为什么读书。

张昌大答,为了活得像样一点。

古代朝鲜和古代中国一样,读圣贤书,考科举,做大官,是底层人突破阶层、向上流动的几乎唯一途径。

对书本的崇拜背后,都是对成功的期待。

电影里经常引用《大学》开篇一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昌大在昏暗油灯旁,捧着书本,反复诵读的时候,他期待的大概不是“至善”,而是“功名”。

读书,书本,知识,被简约为“成功”的代名词。

八零甚至九零一代,大概都有这样的成长经历。

从小学到高中,上学读书都是头等大事,拿名次,得奖状,全家光荣;

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榜上提名,家里最大的期待就是上大学,当大官,有出息;

步入社会,接受各类“文化”洗礼、潜规则、托关系、权钱交易、溜须拍马、栽赃陷害……

这些书上从来没有教过的东西,成了生活日常,而且美其名曰“社会大学”、“生存智慧”。

学的是“真善美”,做的是“假恶丑”。

学习知识,成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高效方式。

曾经的手不释卷,早已变成烟不离手酒不离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九世纪初期的朝鲜吏治,极为腐败。

电影中出现的“黄口充丁”、“白骨征布”,即 未成年人被算成军丁而征税,以及 死人被列在征税名单上被征军布的事情频频上演。

权贵阶层高谈阔论,不理世事,胥吏狐假虎威,盘剥百姓。

穷苦百姓唯一能抗衡的武器,就是自己的生命。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没有制度是完美的,“坏”制度下也会有善政,“好”制度里也会有恶行。

所有的善恶都是人创造的。

如果你欣然接受,可能就像电影后半段靠学问成名后的昌大。

终于看到人生曙光,接受曾经嫌弃他的父亲抛来的橄榄枝,“想抓泥鳅,自己要进泥塘” ,跻身儒林,研究仕途,推杯换盏,卖官鬻爵,鱼肉百姓。

你会心安理得,因为这是你艰苦付出应得的回报。

如果你坚决拒绝,可能会像电影里的丁氏兄弟。

为了心中执着的信念,抛洒热血,蹉跎前途,穷困潦倒,依然不坠青云之志,安贫乐道,笃志躬行。

你会光明磊落,因为这是你一直追求的知行合一本真人生。

电影中的丁若铨代表一种理想人物,思想开明,心系苍生,忧国忧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会问昌大:“为什么你们就是负责钓鱼,我们就只是负责吃鱼呢?”

东西思想交融和启发使他能跳脱出来,重新思考国家、君臣、人生和学问。

他的“离经叛道”注定了不被理解,他的真诚耿直注定了郁郁终身。

张昌大实际上完成了两次启蒙。

儒家经典和出人头地的梦想,让他精进学问,增益才智,一展身手;

西学思想和官场现实,让他明辨是非,回归本心,如梦初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识是双刃剑,丁若铨和张昌大都靠掌握知识的秘诀,一度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因为信赖知识的纯洁不能同流合污而放逐自我。

个人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器,是无力无能的。

他们意识到了,所以他们愿赌服输。

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了吗?

没有,现实意义上,他们都失败了。

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了吗?

有,命运最终是被他们自己掌握了。

知识“无用”,但还是可爱的。

家居嫂用朴素的语言说:

“种子重要,土地也很重要;

播种的父亲重要,辛苦怀胎的母亲也很重要;

看了这么多书,这些都不懂吗?

孩子们得知道母亲多么不容易,男人也得知道自己婆娘多么不容易。”

因为捡到一个地球仪,丁若铨借机教导昌大:

“那些西洋人,明知道世界是圆的,依然相信天主教。

所以我也运用圣礼学接纳了西洋的几何学和修理学。

圣礼学和西学绝不会是敌人,而是要一同前进的挚友。”

很多豆友评价这部电影的时候,都多少带着遗憾:

“这种历史题材本该由我们述说,但这是一部韩国电影。”

国产电影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文化和题材的所谓归属其实不用过于纠结。

人类的文明史已经一万多年,国家和民族只是近二百年的新概念。

文化始终是流动的,每个群体都可以采取自己认可的部分接纳吸收,塑造自己的文化。

学习知识本来应该是让我们求同存异,不该用来定高低、别贵贱、分敌友。

导演李濬益在采访里,解读了对影片的期望——

“丁若钟把天主教当作宗教,丁若镛将其作为性理学的补充品吸收,但丁若铨把‘西学’当作哲学来接受,《兹山鱼谱》是其成果之一。”

“如果你想轻描淡写地看,那这部电影只是描述丁若铨和弟子昌大的关系,但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价值观念的对抗,这是关于世界观冲突的故事。

丁若铨是以自己的方式接受西学,追求新哲学的人。相反,丁若镛以性理学为基础,接受了部分西学。

而昌大是想在现有的秩序下取得成功的人物,因此比起丁若铨,他选择了丁若镛的道路。

在此过程中,与老师的观念冲突、思想的碰撞等等,都以电影的方式讲述着。

简单远观,你可以享受两人的友谊,如果深入挖掘文本的话,这将成为一部可以从哲学角度思考的电影。”

《兹山鱼谱》用一个非常传统和简朴的故事,再一次讨论了人何以安身立命。

“活成不断向上飞的鹤虽也不是坏事,但是即便被泥垢污秽沾染,也选择活得像兹山一样,荒凉黯然却生机勃勃自由惬意,也未尝不是有意义的事啊。”

完美世界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但人还是要一代一代继续活下去。

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传奇顶流,每一次看都热泪盈眶

荒诞又讽刺,这部内涵新片让我爆笑后沉默

好于93%的电影,这部五星好片不敢信是真人真事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