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文学#
丫头,本文我写的,你不满意吗?千万不要觉得作者冒着傻气且油腻,这是作者从近期爆红的丫头文学中学到的话术。在微博、豆瓣、知乎等平台悄然兴起的“丫头文学”红极一时,互联网一线冲浪选手纷纷模仿其话术,一场有关“丫头文学”的梗迅速传播开来,在豆瓣有一万多人参与“丫头文学研究中心”小组,微博话题“#丫头文学#”阅读量破亿,那么丫头文学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作为一个梗广泛传播开来?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丫头文学”的含义
“丫头文学”是指油腻且自信的语言和行为,用短短几句话展现出其自作多情的话语。例如:“丫头,别嘴硬了,我知道你喜欢我”“丫头,眼神是骗不了人的”“丫头,头像是我,不满意吗”等。此类话语用词汇拉大地位差距,无视对方一切的态度。不少网民在社交平台晒截图,曝光其此前接触男生发出的类似话语引发网民激烈讨论。目前来看,“凡学”之后,“丫头文学”再次掀起网民造梗热潮,已成为朋友间不带任何攻击性和讽刺性的梗。例如,在让室友带饭时说:“丫头,我知道你想帮我买饭,眼神是骗不了人的。”在调侃甲方时说:“丫头,图是我做的,不满意吗?”等等。
丫头文学”走红背后的传播逻辑
“丫头文学”造就的刷屏级传播现象,与下面几点传播逻辑息息相关。
一是“丫头文学”的简洁性及口语化奠定了其成为高频词的基础。根据词频效应的相关解释,在人际传播中,人们习惯于用通俗的口语进行交流,对一些文雅的书面词语以及生僻词汇的反应和理解比较慢。因此,人们对高频词的识别快于低频词。“丫头文学”的通俗化、口语化使其能够让公众更快反应并记住。
二是“反油腻”“反普信男”群体的自我强化。他们会在社交网络分享那些与自身相关的、特定的内容来作为传递自身身份的信号,比如,那些同样遭遇过“普信男”的“丫头文学”话术的女生,会通过微博、知乎、豆瓣等社交平台晒图,曝光此类行为,与公众交流其感受。
三是“丫头文学”是公众对抗焦虑情绪的一种方式。根据情绪调节理论来看,当某事引起人们情绪波动时,人们总需要自行管理情绪并通过分享该事情来表达、排解和发泄这一情绪,这种高唤醒情绪会导致内容的病毒式传播,在“丫头文学”中,这种聊天越界、话语尺度不当,让对方感受到极度尴尬的话语造成了部分群体的社交焦虑,因此,网民在面对社交出现的“普信男”时,通过分享并调侃的方式以缓解自身的焦虑情绪。
四是“丫头文学”的新奇、互动、趣味等特性容易引发刷屏。首先,“丫头文学”字面看似简单,但其真实含义引人好奇,这种新鲜网络词汇的出现往往比较吸睛,具有较强的新奇性。其次,“丫头文学”话术自带搞笑,被网民纷纷改成搞笑表情包、小视频等,增加了其本身的趣味性。最后,“丫头文学”的话语形式容易模仿,应用场景极为普遍,因此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不少网民在此基础上造梗,部分网民利用“丫头文学”回怼甲方、调侃室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