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诗仙李白之死,很多人都知道他“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这很符合诗仙的性格,让他的死也带上了一层极神秘的“仙”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不少人知道李白捉月的地方,在他很偏爱且多次写诗的牛渚矶,即今天安徽马鞍山市西南五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又叫采石矶,是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的“长江三矶”之首。这里绝壁临江,扼守天险,历来为兵家必争,发生在此的著名大战就有二十余次。

那么,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产生了,长江万里,月光普照,李白为什么单单选择在这里捉月呢?

从他的《牛渚矶》中,似乎能找到一点端倪。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前两句是牛渚矶的风貌,写“壁”“川”“峰”“石”“流”“波”“浪”,容易理解,不多解释。第三句先写山麓间树木竞秀,后写“莫测精灵状”。有人望文生义,认为是树木长得怪异,像是精灵一样,其实理解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诗里藏着一个李白深知的典故——“犀照牛渚”,与精灵有莫大的关系。个人认为,正是这个典故诱得李白“醉酒捉月”,坠江而死,甚至可以说,这才是杀害诗仙的“凶手”。

牛渚矶还有一个名字就叫犀照矶,由此可见其与“犀”的渊源。

温峤出身太原温氏世家,今祁县人。在西晋末东晋初的乱世风烟中,文武兼备的他出将入相,是挽狂澜于既倒的国之勋臣。

西晋末年,他曾尽心辅佐他的姨父刘琨(就是闻鸡起舞的那位励志模范)治理并州,抵御前赵侵扰。南渡之后,他率军平定王敦和苏峻的两次叛乱,让脆弱的东晋王朝得以喘息并渐渐站稳脚跟。因为功绩丰伟,他官拜骠骑将军,册封始安郡公。

在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卷六十七《温峤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朝议将留辅政,峤以导先帝所任,固辞还藩。复以京邑荒残,资用不给,峤借资蓄,具器用,而后旋于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在平定苏峻的叛乱之后,温峤并不想留在朝中辅政,认为先帝已经将重任托付了王导,他应足以胜任,于是为残破的宫廷筹措了一大批物资之后,就沿江北上前往武昌(时任江州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船行至牛渚矶,温峤看到此地形势险要,水深浪阔,随行人都说这里幽深的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一时好奇,又听人说点着犀角,就可以看到怪物的模样,于是命人找来犀牛角点燃,下水为他照看。

具体是怎么照看的?是在水面上还是在水下?如在水下犀角可以不灭吗?没试过,不敢妄加推断。

为了查证这一点,又在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卷七中看到了相关记载,说温峤到了牛渚矶,是先听到水底有音乐之声才命人用犀角去照看的。

“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

犀角果然是通灵的,很快温峤就看到了水底的怪物,长相奇奇怪怪,有穿红衣服戴红头巾还乘着马车的,还有怪物扑上来要把犀角上的火灭掉!

以此分析,犀角应该是在水下燃烧才行。阴阳殊途,怪物有可能大白天跃出水面吗?

“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

《温峤列传》记载:当天夜里,温峤梦见一个人对他说:“我们和你幽明有别,本来各不相扰,为什么要来窥探?”那个人的样子很是愤怒。

接下来的事情相当诡异,温峤的牙本来有点问题,到达江州之后,就找人把牙拔了,哪里想到就因为拔了个牙而中了风,没过十天,温峤竟然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年仅四十二岁。

死后,温峤获赠持节、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这些且不多说。

只因为看到了不该看的世界,温峤壮年暴毙。非常可疑,他是被收走了吗?还有特别好奇的一点:灵犀灵犀,难道犀牛角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用途?

人常说,心有灵犀一点通,想想是有来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燃犀角可以起到照妖镜的作用,可以打通维次,隐隐照亮遥不可知的冥冥世界,这似乎是古人的共识。所以,宋代辛弃疾的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也写道:“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民间还有传说:点燃犀牛角蜡烛,可以和死去的亲人相会,不知道后人有没有试过。不过,“燃犀”或“犀照”的意思却慢慢演变,我们现在用它表达明察事物,洞察奸邪。

回头再说四百多年之后的李白,还是他的那首诗《牛渚矶》,最后一句写道: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当时的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得还,月下酌酒,花甲之年,鬓发皤然,一生怀抱不得舒展,再听到猿猴在长夜里的清啼,不能不求得一醉解千愁。

醉了之后,本来就一心修道的他兴许是在朦胧间想到了水下的精灵,莫不是想邀而共饮,举身赴水,于是为世上留下了“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不明的人认为他溺水而死,个人认为,诗仙该是尸解而去。

参考文献:《晋书》《异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