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0年四月,兴起的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接着唐朝安西都护府下的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安西四镇也相继被吐蕃攻陷,此时,唐朝失去了对西域有效控制。而吐蕃并没有因此而止步,而是继续寻机东进,直接动摇了唐朝在西域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夺回安西四镇,恢复对西域的控制权,唐朝决定出兵。于是,公元670年四月初九,唐朝任命左卫大将军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其副,领兵10余万,出兵进攻吐蕃。

此次唐军的主将是薛仁贵,作为唐初名将的他,久经沙场,战功赫赫,是演绎“三箭定天山”,“降服高句丽”神话般的人物。此次出兵,薛仁贵根据对战双方的特点,做出了相应的谋划。

当时吐蕃拥有40万大军,而且具有城池,粮草充足,且以逸待劳,能与唐军长期对峙,而唐军远途奔袭,只有用奇兵攻其不备,速战速决,方能取胜,所以部队以快制敌是关键。

可以这么说,此时唐军的士气很高,前期战争准备也充分,对此役是志在必得。

唐军一路疾行,很快就抵达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将要赶往乌海。但乌海险远,辎重车马不便往行,如全军推进,部队会失去快速的优势。于是,作为主将的薛仁贵根据当时的战场态势,做出了战略部署,就是他率主力,轻装奔袭,而留下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并在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

仁贵曰:“乌海地险而瘴,吾入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今大非岭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吾倍道淹贼不整,灭之矣。”

果然如薛仁贵所料,唐军在于河口遭遇吐蕃军,吐蕃军猝不及防,一击即溃,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则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此时唐军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先机。然而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守的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一直就不服薛仁贵管制。他没有遵将令扎营,在听闻薛军已有捷,竟然提前率领所有军队辎重向乌海而进,欲图争功。但因为是辎重部队,所以行动缓慢,未能及时与唐军主力会合。而吐蕃军抓住了此战机,调集了20余万之众围攻郭部,郭待封不能抵挡,结果辎重、粮草尽失。而后路被断,唐军的先机尽失,无奈之下,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

这年八月,吐蕃军在主将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席卷而来,将唐军围困在了大非川,逼唐军决战。此时的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敌众我寡,唐军的兵势不再,唐军大败,薛仁贵在无奈之下,只得“与吐蕃将论钦陵约和,乃得还”。

大非川之战也成了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凭此战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而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原来地处西域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

这场大败更让唐高宗震怒不已,于是派人到军中调查情况,并将指挥此次战役的主要负责人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用囚车押解回长安。好在高宗念及他们的旧功,免除了他们的死罪,贬为平民。

此后,大非川之战失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头上,在681年,李治念及薛仁贵旧功,被重新起用时,唐高宗还提到过乌海之事,“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683年,薛仁贵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岁。

如果重新复盘大非川战役,除了将帅不和,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是导致唐军失败的原因。还有重要一点是,当时吐蕃兵力三倍于唐军,唐军的孤军深入,地形不熟,运输困难也失败的原因之一。那么,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唐军,最终失败也就有其必然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