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刘德华的铁杆粉丝,从16岁开始就迷恋刘德华。

为了刘德华可以不吃、不喝、不上学,墙上贴满了刘德华的画像,梦里全部都是刘德华。

为了见到刘德华,她逼得父亲卖肾自杀。

她就是杨丽娟,1978年出生于甘肃省的阿甘镇。

她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

到了青春期,她和许多叛逆期的孩子一样,与父母对着干。

父母被她折磨得没有办法。

她和刘德华结缘却来自一场奇怪“梦”,而且奇怪的是几乎每天她都能梦到刘德华。

从此刘德华彻底地烙在她的心里,成了她生命中的唯一。

她不再出门,不再上学,每天都想见到刘德华,幻想着和刘德华在一起时刻。

父亲看到杨丽娟这样子也劝说过,但都没有用。

一直以来,女儿都是他的掌上明珠,他一向对孩子百依百顺。

对此他没有过多指责杨丽娟,而是竭尽全力地支持她追星。

为了满足杨丽娟的追星梦,父亲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让她去香港,但那一次却没有见到刘德华。

她并没有灰心,她反而对刘德华更加迷恋。

只要是刘德华的演唱会,不管多远,付出多少代价她都会去。

然而,一个普通家庭,哪里经受得住这样的折腾,没多久,她就花光了她家的积蓄。

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执意想着和刘德华单独见面 。

为了圆女儿这个梦想,父母甚至将房子卖了。

曾几何时,父亲甚至动过卖肾的心思。当时只因没人收,才就此作罢。

就在2003年,父亲想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杨丽娟和刘德华见上一面,但却没有如愿。

然而,她仍然执着。当时几乎所有认识她的人都劝她要做一名理智的粉丝,不能如此偏执。

然而杨丽娟哪里听得进去,执意想和刘德华见面。

2006年,诸多媒体关注到这个执意“追求”刘德华的粉丝。

结果在媒体的帮助下,杨丽娟终于见上刘德华了。

但条件是只能短短的10秒,而且两人没有单独相见。

那一刻她非常的悲伤,父亲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儿变成这样,更加心疼。

随后他写了“刘德华,你以为你是谁?”为开头的万字遗书,竟然跳海自杀。

如今13年过去了,杨丽娟过得怎么样了?

自从父亲死后,整个家彻底垮了。

在困顿的生活面前,杨丽娟终于醒悟。

她不再迷恋刘德华,而是从此规规矩矩地生活。

当然,经过那一次,她改变了很多,也醒悟了。每每谈起昔日的追星,她都特别地懊悔,如果再重来一次,她绝对不会那么疯狂,也不会那样做。对于父亲的死,她更是充满着自责,最大愿望就是希望父亲能够原谅自己的女儿。

这个杨丽娟被许多人称为追星“脑残粉”。

话虽然难听,但事实的确如此。

把父亲都克死了,还不算脑残算什么。

这件惨剧虽然过去了一些年了,但至今仍然对当下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有借鉴意义。

当下,许多父母都为追星的孩子头痛。

追星本质其实就是崇拜偶像,它本身并没有错,不需要完全扼杀。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崇拜偶像是每个年代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必经的阶段,是很正常的现象。

毕竟,小时候他们也认为我们是他们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是他们依靠的对象。

只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他们的视野开阔

他们更需要榜样和偶像作为他们的前进引领力。

偶像完美满足了他们的所有想象,通过崇拜行为他们可以追寻更好的自己。

想想现已身为父母的我们,从前也有自己的偶像啊。

他们曾陪伴着我们走过美好和激情的青春时代。

当年,我们也曾在房间里糊满小虎队的海报;一有闲钱便会去买邓丽君的专辑磁带。

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偶像,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这些让追星渐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一旦孩子开始追星,父母就会觉得他们变得不务正业,行为盲目且疯狂。

但作为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追星并非洪水猛兽。

大禹治水靠疏不靠堵。对孩子追星采取简单粗暴的否定都会使TA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可以好好跟TA聊聊为什么喜欢那个明星。

孩子都希望获得家长的认同,包括她喜欢的明星。

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等了解TA喜欢的明星,发现明星的闪光点。

从而依此作为与孩子聊天和交流的共同话题。

一旦孩子觉得你懂TA,那么你才有可能影响TA。

可惜很多家长并不了解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在孩子追星的问题上粗暴制止。

结果让孩子觉得父母只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陌生人。

从而拉开了与父母的心理距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只会成了朝天比划。

家长只有了解了孩子追的星,才能够因势利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比如,我们家长可以经常告诉孩子:真正的追星并不是追偶像美丽的皮囊,而是追他们的优秀品质。

通过这种因势利导的办法,引导孩子理解明星的内在素养的闪光点,

孩子的偶像会释放出比家长口头说教强大一万倍的教育力量。

日本花样滑冰男选手羽生结弦长着一张魅惑众生的脸,真可谓:老少皆宜,男女通杀。

2014年年仅19岁的羽生结弦成为了最年轻的男单花样滑冰奥运冠军,

在俄罗斯有一个小粉丝叫做波罗诺夫,他从小就以羽生结弦为偶像。

他的父母很支持她追星,引导他追明星的“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外貌。

流传这么一句话,叫始于颜值,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这句话在追星上特别适用 。

为了能更像偶像,他每天都在刻苦练习旋转跳跃的动作。

即便因年龄太小而爆发力不足、注意力涣散,他仍然在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中反复练习着。

同时,他更是利用起闲暇时间自学日语,将加油的话写在纸上,折成了樱花。

最终他通过多次优异的花滑成绩,如愿担任了赛场上的送花小童,得到了偶像的摸头杀,将梦想照进了现实。

对于他来说,偶像是他成长道路上最美的一道风景线,是他前行的领航人。

同样是追星,有的孩子却追上了光明大道。

而诸如杨丽娟那样的脑残粉却追到了黑暗之途。

可见,孩子追星并非完全错,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

一个好的偶像,完全可以引导孩子蜕变成长,起到正向作用,激励他们去寻找美好珍贵的记忆。

而这种正向作用,又不单单是填补空缺。他是一个精神榜样,如同灯塔照亮孩子的前程。

首先,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青葱岁月,主动与孩子分享彼此的偶像。以此来打破隔阂,拉近距离。

其次,在明星的选择上,引导孩子选择三观正、积极向上的偶像作为追星的目标。

如羽生结弦对他的俄罗斯小粉丝的作用那样,优质偶像可能点燃一个孩子的一生。

比如在疫情期间,就有众多粉丝团体第一时间以偶像的名义,拿出资金筹集物资,迅速运输至武汉,缓解了武汉的压力……诸如此类的正能量行为还有很多。

我们应当引导孩子去这类正能量的“星”。

但明星圈 、粉圈是一个藏污纳垢地方。

家长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孩子打追星“追星”预防针:提醒孩子警惕那些三观不正的“星”,警惕与业务能力无关的恶意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