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的皇宫里,煤山后的一棵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和一个人物的死亡扯上关系,从而成为了后来北京城数百年的“明星”,只不过名号倒不是太好听,它被称之为“罪树”,说起这个名字,这棵树,那可真的是有些“无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644年,还算年轻的崇祯皇帝最终放弃了努力,在位十几年的他,有心救国,却无力回天。

在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破开北京城门之前,崇祯帝带着大太监王承恩一同来到煤山上,崇祯留下了血书,请求李自成不要为难北京城的百姓,而后崇祯毅然“自缢”于一棵歪脖子树下。

在李自成进城的三天后,才被人发现了被“吊着”的崇祯皇帝。

李自成下令厚葬崇祯皇帝,处理崇祯帝的身后事,在李自成入主北京的数十天里,他都没有拿这棵“歪脖子树”来说事,时间匆匆而过,也不算太久,可是天下格局却大变,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满清入关,李自成被迫应战,离开了北京。

歪脖子树就这样看着李自成兴高采烈地进来,又匆匆忙忙地离开。

而李自成和满清在山海关展开的决战,最终以失败告终,李自成再次回到北京称帝,随后又无奈逃亡,再之后,大清入主北京,成为北京城新的主人。

而这座城市也迎来了新的主人,年少的顺治皇帝。

和李自成不同,顺治皇帝对这棵歪脖子树,比较“重视”。

因为“吊死”过崇祯,在顺治看来,这棵树是犯了“弑君之罪”,可谓是罪大恶极。

不过这个罪名是人为强加上去的,本来就是北京明星的“歪脖子树”,一下子因为顺治的“定罪”更加出名,顺治皇帝也把这棵歪脖子树起名为“罪树”。

树或许不知道自己“有罪”,但是整个北京城的人都知道,这棵树有罪,因为它“吊死”了前朝的皇帝。

顺治皇帝为了加强“罪树”的罪名,还象征性地找到一根铁链,就好像锁住犯人一样,将“罪树”给绑了起来,这棵罪树成为了一个屹立不动的犯人,但在人的眼里,这棵树是独特的。

顺治帝这样做,若是不了解背后深意的人,难免会觉得这个年少的皇帝的行为,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了,毕竟去怪一棵树,这个逻辑就不对。

可是顺治帝给歪脖子树“治罪”,可不是什么瞎闹,而是有着多层的政治意义在其中。

首先,给歪脖子树定罪,最有效果的一个好处就是,延续自明代以来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明清,皇权达到顶峰,皇帝的存在高于一切。

在顺治等统治者来看,“罪树”本身的存在无可厚非,但一定要给一棵树定罪,为的就是体现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只是一棵树,即便不是活物,但一旦和皇帝的死亡沾上关系,那么就将会成为皇权的“排斥者”。

所以定罪歪脖子树,顺治想表明的是“皇帝”的伟大,一旦“触犯”了皇帝,那么就算是一棵树,都要遭人唾弃。

清朝对高度皇权承上启下,完成了新的一轮皇权的加强,所以定罪“歪脖子树”这件事,算是顺治政治智慧的体现。

除了加强皇权、强调皇帝神圣不可侵犯以外,“罪树”的存在,也是一个警示、警醒。

要知道,大明的灭亡是源自内部的溃败,崇祯是个好皇帝,但是却有心无力,面对晚期的大明,崇祯根本做不到亡羊补牢,最终带着遗憾自缢而亡。

所以,大明朝本身,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就是一个警钟,顺治帝下令,凡是经过罪树的人,都要下马注视一番,以示对王朝的自省。

从顺治皇帝开始,“罪树”,就成为了满清宫廷里的一道“风景线”,这一棵树,戴着铁链,像一个垂垂老矣的“罪犯”,但是它就只是一棵树,只不过曾经“杀死”了一个皇帝。

清朝数百年间,都没有破坏过这棵树,这棵树因为被顺治特别“治罪”,所以成为了特殊的存在,虽然是“戴罪之身”,可却不允许任何人动摇。

即便是后来北京被入侵,歪脖子树都依旧存在,当时间到了1931年,大清已经亡国了将近二十年,彼时民国著名的书法家沈尹默先生题字碑“明思宗殉国处”,这碑立的位置,正是这棵歪脖子树。

这棵歪脖子树,可谓是后世人对大明朝“浮想联翩”的一个依据。

随着民国的逝去,这棵歪脖子树据明思宗自缢后也已经有了两百多年,近三百年的历史了。

煤山歪脖子树,成为了一道“特别”的历史风景线,新时代给它褪去了“罪树”的枷锁,它脱下了两百多年被无辜安上的“罪名”,放下了铁链,若是没有意外,它将继续生长着,直到老去枯萎,在此之前,它还将见证一代代人的发展。

只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这棵歪脖子树因为许多特殊的原因被“砍倒”。

漫长的岁月没有击倒它,最后却被砍倒,它的结局也不得不说是有些“戏剧性”的了。所以,这棵歪脖子树自“吊死”崇祯帝后,还存在了三百多年的时光,真正的它,早已经不再看得到了。

而现在所在煤山看到的那棵“歪脖子树”,实则是后来被人新栽种上去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有后人对这棵煤山歪脖子树的离去而感到遗憾,于是在原地再次栽种了一棵小歪脖子树,以此来表示对曾经这段历史的重视和缅怀。

再到九十年代,一棵高达一百五十年树龄的歪脖子树被“搬家”到煤山,来到了曾经那棵当过“罪树”,当过明星的歪脖子树的地方,它成为了那棵曾经的歪脖子树,这算是,也不算是。

说它是,那是因为这是对那段历史的延续,对大明崇祯皇帝无奈的一种沉思,对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背后的坚守的一种惊叹,一棵歪脖子树,蕴含着不仅是岁月的重量,更是一个王朝末路的勇气,是一个无法力挽狂澜的年轻皇帝的悲哀。

300多年过去了,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树屹立不倒,看到它的人,总会以为这就是当年崇祯在1644年自缢的那棵树。

但实际上非常可惜,若是没有当年被“铲除”的意外,那棵真的歪脖子树的确还会继续保存着,只是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但值得庆幸的是,世人看到这棵树,更注重的是这棵树背后的精神价值。

当年那棵歪脖子树栽种的年代已经不可考量,因为承载了一个悲哀的君王,这棵歪脖子树在后世的受关注程度,更甚于崇祯皇帝本身。

因为崇祯皇帝已经逝去了,但是这棵树还可以继续存在,成为古今的一个纽带。

从一棵平平无奇的小树,再成为一个帝王的终点,成为了新王朝人眼里的“罪树”,又是一个王朝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