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对于华夏的文化自信赞同感的人越来越多,这伴随着大量的儒释道语录遍地引用。成功学成了过街老鼠,参禅悟道成了“潮流”!

前阵看了一部非常冷门的记录片《共坐白云中》,无意之中将一个答案变得丰满。把大隐于朝,道可悟不可修的道理从概念而落地的阐述清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来求去,都是为个球

终南山中常年居住了很多住在山中修道的人,沉默寡言不谙世事,没有一点世外高人的样子。他们也不称呼自己为隐士,因为居住的地方在深山里,他们更喜欢称自己为“住山”。

各自有着各自的苦恼而迷惑,选择清贫远居的“修道”生活。

为了各种目的而“求道苦修”。为了什么?

有人为了职场或是生活中的运筹帷幄

有人为了得到心理解脱

有人为了饭碗

有人为了成为砖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是为个球。

很多生活中问题的答案,世人都可以以片面化的方式答复,可这样的回复总是让听者似懂非懂,心有不甘。深入的追问与混沌感便愈发强烈。

早些年流行的辟谷、各种高端开智培训,收费高昂而络绎不绝!最先富裕起来的一群人中,大多接受教育程度偏低。深感文化积淀低对于事业和生活的障碍性,又处于信息短路、新旧和东西方文化剧烈冲突的时代背景下。

而另一群人吃饱穿暖之后的追求自然就是思想提升了,情感困惑、宇宙苍生、金戈铁马等等需要思想解答的业务便应运而生。

认知是个障,狗大师、牛大师、马大师,这些精神导师收割了几千年的韭菜。

付出高昂学费的各界精英们和片中的僧人们没有多大不同,都是肉身凡胎的世俗人儿。钱多钱少的区别而已,有票子的就去缴纳高额麻药费,没钱的就找个地方去自个呆着想明白。

而后者,穿着僧衣能识字而不得道。太多人东施效颦的显摆各种术语“放下”“知行合一”“着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道家思想说放下是要人学会顺其自然的看待和处理事务,不为不必要的小事气恼,不为无能为力的事劳力。不要陷入急躁、妄想的陷阱。

“放下”二字可不是成为让你去逃避的借口。

人看到和理解到是一回事、想到和做到又是一回事。

要么被割,要么收割

什么是解脱?

是看透并能放下纠结,从容的心态面对。成败放一边,顺其自然的发生。成不傲,败不丧。成是清楚知道为什么能成,败是知道时势有因。

看不透,看不穿。求而不可得,自然凭添很多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常拿设计这门职业做比方,做的辛苦纠结是因为看不清。做一份喜欢并且擅长的工作便是最大的幸福,人们偏偏却执着于暂时的短期回报。追求眼前的高额职业、行业、看不清自己。

资深策划满嘴各种营销术语,为何自己创业却赔掉裤衩?

有人每日颂经不断,到现实生活中却羁绊纠结;

整界凌导指点江山,下海自己创业则资质平平,大多还是依靠多年从Z积累下的人脉关系生存;

知乎大V、抖音博主、各种砖家...,高谈论阔、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各种理论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可一旦用于实战生活中去,则马谡附体。

一代帝师翁同龢(光绪帝的老师,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写得一手好文章。却在国家大势中处处使绊,腐朽十足。

翁同龢书法

费行简《名人小传》评价他:

临事喜纳群言,而不能别其是非,持论不免两歧。

把他的短处说得很透彻。说白了,翁没有做决断的魄力,而是习惯用书本上讲道理的方法去做事:做也有一番道理,不做也有一番道理,这样做有一番道理,那样做也有一番道理,所谓“庸俗辩证法”。自以为容易讨好,实际上这派不喜欢他,那派也不喜欢他。这也是读书太多的惯有的毛病和悲剧。

李云龙大字不识几个,却是个军事天才。马谡理论强悍,实战拉稀。双方自然争论不休,伤筋动骨。

着眼于表面,看不清本源。

悟道是让你跳出自我,站在更高的地方、更宽的视野去看所处周边的事与物。看见本源、得到答案,继而思解决之法。

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自从看到这句话,这几年便一直在脑海中回响。当时是先生领悟到这句话的深意的时候,也自然明白了芮小丹点评丁元英的那句话:人能做到事实求是,就是神。

太多人不懂这句话,也践行不了这含义。因为人是主观的,带着七情六欲,有着认知深浅的差别。

砖家负责解读术语装点门面不负责解决问题、劳作人负责执行耕耘、控盘者负责资源调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棋局就是如此,有将有炮还有卒。封侯拜将者有大能,有些也有时势的原因。无势无资者或常人坦然接受自己处于一个适合的位置,便是一种生存智慧。

可偏偏人要妄想,而不自知。苦了自己,费了年华。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大棋盘,当炮灰还是当海盗,都不取决于个人意志,而是位置、认知能力和时势决定。

前几年很流行一句话:听过太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没有认知能力却陷入妄想的争、有了运气的加持却陷入自负的陷阱、明明看穿了人性却又自陷其中,等等如此。当能够看透,放下,真正懂得实事求是的可以得到时,人生大多已走向尾声,这也是生命的乐(zhe)趣(mo)吧。

小者,隐于野;中者,隐于市;大者,隐于朝。是有大能而看透之后的功成身退,不是稀里糊涂的退让独身,或是江郎才尽却还固执的占着坑位。

看透之后的平常心,自然随和从容。所以,活得通透的人是多么的幸运与洒脱。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求佛问道”?求佛其实是在为自己解惑,悟道求理是为了能够洞见本质,得到答案。有人希望学习它后能够运筹帷幄,而有些人希望的是得到大自在。

这个大自在是能够看到本质,便心中有答案。不纠结,不迷茫。得到不狂,失去不惊。能够解决的便尽力处理,短时间不能办到的便选择暂时放弃。

片中总结挺好:最好的修行不是在山中,而是在世上磨。小隐于野中隐于市。没有经过红尘的洗礼,又怎能洞彻世间的大道理呢?

原视频时长96分钟:_____________。

这类讲宗教又有年代感的片子会让人没有深看的欲望,那么可以点下面这个浓缩版时长7分钟的。_____________。

答案是什么

聊到这,顺便上个甜品:为什么很多人感觉喜道的人仙骨飘飘?

1、因为喜道的人潜移默化的遵循了道家思维成为习惯,不争。这个不争是不为不值得,不必要的事物去争论的意思。不妄争,便不拧巴。

这也注释了丁为什么不去争论那两元早餐钱,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也不是居高临下的视角,没必要,而已。

2、自然规律会随着时间、事件的发展将暂时性的事物本来面目还原出来。对方暂时性获取的诸多利益,后果的问题会慢慢的暴露出来。

多少的明星人设、教授高知随着时间、透明度被扒光底裤?

看不懂《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的人很多,对立的人认为是在装逼,故作深沉。

对了,看不懂就对了。而且一定是多数人看不懂,和不喜欢看!为什么?我把这个答案_____________。请有兴趣的朋友自行填写。

丁应该是有原型的。否则不可能每一个细节、语录都能通过背后的文化属性去反推、反证出来。

剧中有一句丁的感叹,此女子不简单啊。能够理解到丁的思维模型、认知宽度的女子也是极为不简单。参悟能力之高、信息整理与逻辑思维的缜密。

或许,剧中之语是真实的原型人物对作者的评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