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承载信仰、信念、信心,记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透过一件件真实的红色文物,能更加深刻地领悟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一起听听网友身边令人感动的红色文物故事。

听风说故人:浙江省柯城区有一位83岁的老党员何孙寅,从上世纪50年代起便开始收集党史专题邮票,现在已经收集600余枚。打开邮集,可以看到记载着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不同主题的小小邮票,方寸世界承载了党史长河里的风霜雨雪,也见证了老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正如何老所说,“希望透过邮票,我们都能感受到共产党人的自信、智慧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党员何孙寅收集的部分邮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纪委监委供 严向阳 摄)

文武双全:记得我儿子满月酒那天,大哥把一个铃铛压在儿子枕头下面,对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爷爷带着怀有身孕的奶奶躲进了拔山,并盖起草屋。有一天,粟裕的警卫连来到拔山,住在了爷爷家,爷爷奶奶用心地照料关怀,与他们结下不解之缘。一个月后,粟裕连队接到命令要连夜转移。临行前,警卫连长送给爷爷一个铜质铃铛和一张纸,铃铛是从俘获日军战马脖子上摘下来的,纸上写着“何开明”三个字,这便是奶奶肚中我父亲的名字。“要让孩子读书,牢记‘求知、开明、奉献’”,这是连长走之前讲给爷爷的话。如今,爷爷的草房成了“抗日根据地”的景点,“求知、开明、奉献”六个字也成为我们家世代相传的家风。

冷滩听涛:作为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是我的“老乡”,在他故居书房里有一张老式书桌,是李达父亲亲手为他制作的。北平任教期间,李达长期同反动派斗争,多次发表抗日反蒋的言论。1941-1946年,李达被迫滞留家乡,由于家在飞机场附近,每日要逃避警报,还要受到当局监视。为掩人耳目,他把书桌搬到湘江边自己挖的防空洞里,白天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晚上回家睡觉,书桌陪伴他于乱世中寻得宁静,他在此期间写下了《法理学大纲》等著作手稿,成为“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的一位拓荒者和带路人”。

李达故居书房(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纪委监委供)

庸城清风:在湖北省竹山县档案馆,有一把长1.5米,宽0.3米的柳叶刀,它是贺龙元帅创建鄂西北苏维埃的历史见证。1931年5月初,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深入竹山县沧浪、挡鱼等地,先后建立9个苏维埃乡政府,其中就包括挡鱼乡苏维埃政府;9月初,红三军召开苏维埃政府负责人会议,在此期间,贺龙元帅便把这把佩刀赠与挡鱼乡苏维埃政府负责人余大红。随后,余大红的家人将其作为“贺龙军刀”一直秘密保管。1988年,经历了余大红家族四代传承后,“藏”了58年的“贺龙军刀”捐献给了当地党和政府。佩刀威风凛凛,彰显了共产党人创建革命政权的决心和信心。

水云禅心77:87岁的张家邦老人翻开红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上面写着“一九五三年三月立一等功一次”。老人向我们激昂地讲诉上甘岭战火纷飞的战场,当说到用手榴弹对敌人展开进攻时,他满怀骄傲;当讲到身边一个个战友倒地牺牲时,他又泪流满面。红色封面恰如被鲜血染红,而那些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家邦老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纪委监委供 陈敏 摄)

Sg清廉界埠:在江西省上高县桐山村的一面宗祠墙壁上,有一张高1.4米,宽5.6米的“红军布告”,布告内容有四条:“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反对保甲制度”“工农不打工农”“打倒卖国的国民党”。它是1930年8月,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向长沙进军途中,途经上高,驻扎在桐山村宗祠时留下的。它见证了红军的革命活动和党制定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是珍贵的革命历史实物资料,也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廉太原raowenbo:《共产党人》创刊号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党内理论刊物。刊内依次登载了毛泽东、王稼祥、洛甫(张闻天)、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撰写的文章,其中毛泽东撰写的《发刊词》第一次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第一次提出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蕴含着丰富的党建思想,是党的建设方面的经典文献。

《共产党人》创刊号(山西省太原市纪委监委供)

海阔天空:在我们社区服务中心,有一个“田家英纪念馆”,里面陈列展出着一张“破草席”,据当地老百姓讲,这是中央调查组在富阳蹲点调研时用过的一张草席。小小草席见证了中央调查组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艰苦调研的珍贵时光,激励着我们继续发扬这种一心为民、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精神。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