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做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进入地月轨道,并且成功在月球表面抓取了2公斤土壤,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中国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开来,但未能想到的是许多网友们心心念念的首先竟是:月球上的土壤能种菜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想法欢乐而有趣,但却真正印证了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沉淀之中,始终保持着务实的第一要义,永远深沉地热爱着土地孕育出的世界万物。成熟的稻穗低垂着脑袋,似乎在亲吻着大地,一望无际的稻田意味着生命与文明的延续。

2021年,中国人口已经占世界人口比例的21%,但耕地面积却仅占9%,之所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能够每天用相对便宜的价格吃上雪白的大米饭和各种面点,依靠的是自建国以来便一直呕心沥血在实验室和研究所的杂交水稻育种科学家们,依靠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21年5月22日,一颗曾经光芒万丈的星辰陨落,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

“为了让所有人能够吃上饭”在他91年的人生之中,几乎将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在了杂交水稻的事业上,只为能够将这个朴素却又伟大的愿望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但少有人知道的是,最开始支持袁隆平走上农学事业的是他的母亲华静,一个原本是富贵人家的小姐。童年战乱1902年,华静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的大富之家。此时的清朝政府已经变得垂垂朽已,好似随时都要倾落倒塌,而革命的火种还隐藏在灰暗之中不甚清晰,内忧外患的国家动荡不安,但华静的童年却像是乱世之中的珍贵的一片宁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幼年时被父亲送到英国的教会学院读书,华静接受了一整套的西方文化教育和艺术礼仪的熏陶,不仅能够讲得一口好听流利的英语,还知书达理很有大小姐的气质和内涵。华静虽然吸纳的是西方教育体系,但始终深刻地记得自己的根源在哪,于是在学院顺利毕业之后,她选择回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内,被聘请为一所学院的英语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华静结识了学院校长袁兴烈,并与他相知相爱最后结为了夫妻。

他们一共孕育了五个孩子,而第二个孩子便是袁隆平,还有个很可爱的乳名“二毛”。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此时正值日本全面侵华计划展开的前夕,国内战乱不休,军阀还在割据分食土地,可以说他在出生起便裹挟着战火的炽热与烈风。为了能够在乱世中生存,华静和丈夫带着孩子们四处奔波颠沛流离,但破碎的国家又如何庇佑苦难的人民呢?最终在抗日的旗帜在全国摇动之后,原本做着文职工作的袁兴烈也选择了弃笔从戎,加入了冯玉祥的军队。丈夫投身革命反抗的事业,华静便辞职在家中专心照顾五个孩子长大。

在那样一个战火纷争的年代,大片荒芜的田地被独孤地遗弃,粮食变得越来越金贵,而生命却化作了无声的尘埃随风飘散。袁隆平记忆之中的童年始终笼罩在“饥饿”的阴影之下,他看见过日军飞机轰炸百姓的惨烈场景,也见识过路旁饿到只能往嘴里塞土的人在痛苦地呻吟,这一幕幕像是永恒的画片存在他的心间,在未来的岁月里无声地激励着他。初闻稻香在袁隆平6岁那年,母亲华静带着他到农村果园中郊游,在那里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果苗和农业产品。“粮食只生长在撒满汗水的农田和菜园里,而不是在商场的货架里长出来的。

”当年幼的袁隆平充满好奇地抚摸着手中的各类水果蔬菜,他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力在迸发,那是属于植物们独有的沉默生机。就是在那一次的经历过后,袁隆平才逐渐开始对农业产生很深的印象,他还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话:“我们餐桌上的粮食是土地里长的,身上的衣服也是土地里长的棉花做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这一番话好似给予了大地一份绵长的深情,最后在他的心中成为了一抹参天大树般坚定的信念和理想。

在汉口博学中学高中部毕业之后,选择什么大学专业成为了一道难题。袁兴烈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仕途,升官赚大钱,但袁隆平自己并不喜欢去研究金融或者政治,他一如6岁那年,热爱着土地上所生长的一切,无论是嫩芽、柳枝、还是红薯、水稻,这些都犹如是整个世界不可分割的炫目光彩,不仅给予了无数人一代代的生机,还象征着未来的无限希望。身为母亲的华静却似乎已经察觉到了儿子的志向高远而独特,因此她给予了袁隆平无限的鼓励,这才让袁隆平终于下定决心在1949年报考西南农学院。在那之后,袁隆平再也没有选择回到舒适的城市内部,而是继续埋头在田地里,誓要将汗水和鲜血共用洒在这片大陆之上。

潜心研究在西南农学院顺利毕业之后,袁隆平接受全国统一分配成为了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的一名老师。这所农校地理位置十分偏僻,而且所处环境也相比其他地区要恶劣许多,一开始华静对儿子将要去的地方是十分担忧的,认为那里太苦了。但是袁隆平却并没有被落后地区的环境所劝退,他对母亲说:“农业对于整个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这番话表达了袁隆平心中不可动摇的决心,但令他未能想到的是,母亲华静感到心疼又欣慰,为了能够既支持儿子的事业又能够照顾儿子,选择要跟他一起到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去。“我劝不动你,你也劝不动我。”华静在这件事上同样已经打定了主意,于是袁隆平只好带着自己的母亲一同奔赴任教的山村。虽然是在农校就职,但是袁隆平也没有停止过农田的研究,对于各类杂交粮食的实验。

这样的摸索像是在黑暗的迷宫之中找出口,只有大体的方向却总是会面临各种碰壁和失败,袁隆平也曾经因为连续的失败而感到迷茫和沮丧。但母亲却会在这个时候给予他一句简单却极为有效的鼓励:“失败是成功之母。”每次听到这句话之后,袁隆平就能够重新振奋精神,继续投入在接下来的实验研究中。

1964年7月5日,34岁的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在人工授粉后结出了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由此便开始了他接下来几十年未变的对杂交水稻的一步步深入探索与研究。一代代新型杂交水稻诞生,如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海水稻研发以及后来的超级杂交稻,低垂的稻穗上生长着比原来多数倍的果实,一望无际的金色是麦浪翻滚,是无数原本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底层人民所能够获得的希望。国士无双“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没饭吃真难受啊,会饿死人的。”在纪录片《时代我》之中,袁隆平院士在镜头下语重心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曾经深深埋在他心中的那一张张印刻着过去时代烙印的画片好像还似是昨日那般清晰,曾经不可得因此才会在得到之后倍感珍惜,他始终呼吁着所有人要珍惜粮食,不要铺张浪费。身为拥有着一身荣誉的国家院士,袁隆平总是保持着自己作为科学家的严谨以及朴素的生活作风,国家曾经奖励他一栋别墅,被他拿来改装成了实验室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30岁、60岁还是90岁,他都会亲自到农田里去看一看,从原来的脚步轻快到如今的步履阑珊,几十年的光阴,似乎什么都随着时代而改变了,但他对土地的热爱所始终没有一丝改变。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因病去世,成百上千的百姓们流着泪冒着细雨在马路上为袁老送行,无数人坐上飞机、火车或者高铁,只为能够为袁老亲自献上一束鲜花。“他拥护了人民,人民便也拥护了他。”一双双流泪的眼睛,一颗颗沉痛的心,袁隆平院士离开了人间,但他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长存。

小结:“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

”有的人生长在稻田间,却穷尽一切也要擦去身上稻谷的印记,而有的人生在深沉的庭院,却将一生都奉献在了稻香之中。如果没有母亲华静的支持和鼓励,或许袁隆平无法在一次次的失败里那么快的重新站起,母亲对他的影响深深印刻在了他的心中,如影随行贯彻一生。

时光之所以无情,是因为它将永远脚步不停地将生命带走,但纵使如此,它却阻拦不了精神像火种那般传递和继承,袁老的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