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以后,家长欣喜之余,也多了些甜蜜的烦恼。新生儿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总是咿咿呀呀,其实这是宝宝最初的感受,也叫“婴语”。

美国超级育婴师特雷西·霍格曾明确表示:童言婴语并非只是说话发声。所谓的婴语就是宝宝学会说话之前,用表情、身体、行为、心理语言与人交流,是他们表达需求的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家长愿意去了解婴儿语言,就会发现宝宝每一种哭声代表的意图都不同,要是家长学会读懂了婴儿语言,带娃也会更加省心省力。

*为什么家长要学习“婴语”?

众所周知,宝宝生长发育自有其规律。都说“一哭二笑三认母”,宝宝刚出生一个月总是哭,到第二月会笑,三月就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事实正是如此,新生儿哭闹分为生理性需求哭闹和病理性哭闹。如果宝宝饿了、困了、尿布湿了就会开始啼哭,这是他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为的就是引起家长的注意。长此以往,当宝宝生病了,也会因身体不适而哭闹。不过宝宝的哭声大多属于生理性哭闹,而且也比较好辨别。

对于小宝宝来说,可不止有哭这一手绝活。细心的家长可能发现了,宝宝哭的时候或者哭之前,还会出现一些表情或肢体动作,这就是他们发出的信号。

一岁以前是宝宝发育的猛涨期,而且并不是匀速发育进行的。在此阶段,要是宝宝没有得到科学喂养和细心护理,可能会阻碍自身正常生长发育。作为父母,可以根据宝宝表达出来的“婴语”,及时满足宝宝的身心需求,才能让其茁壮成长。

*不同“婴语”表达不同的需求

1、肚子饿了

宝宝感觉饿时,小嘴会把手指放进嘴里或做吮吸的动作。若宝宝很饿时,会开始哭泣,一般是先急促地哭上一小会儿,接着停顿一下,然后再接着小声地哭。一个月以内的宝宝,大多数哭闹是因为饥饿,如果宝宝每天发出类似的哭声,就是提醒家长该及时喂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要睡觉了

若宝宝玩着玩着眼神变得涣散,对家长的逗弄爱答不理,开始揉眼睛、打哈欠,说明是犯困了。若宝宝没有得到回应可能会大哭,哭的身体一颤一颤的。要知道,宝宝月龄越小,需要的睡眠时间就越长,宝宝睡眠好长得才快。更重要的是,小宝宝越是困就越闹腾,要是家长不及时哄宝宝睡觉,可能会影响其睡眠质量。

3、想排便了

如果宝宝突然愣住,面部表情难受烦躁,比如眉头紧皱、小脸通红、嘴唇用力,或者是扭动了屁股,很大可能是排便了。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潮湿的尿布可能会损害宝宝的屁屁,继而诱发湿疹。因此,当宝宝出现上述表现,家长最好是及时打开纸尿裤看看,看是否需要给宝宝换干爽的尿布。

育儿无小事,小宝宝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更加需要家长的关注。尤其是饮食、睡眠,对婴幼儿的发育至关重要,希望家长能及时发现宝宝表达的信号,并及时给予回应。

*家长养育宝宝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婴语”以哭声、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为主,有些家长听到宝宝哭闹,感觉焦虑烦躁,可能注意不到这些关键信号,也就无法正确解读宝宝想传达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小宝宝长得很快,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宝爸宝妈照顾宝宝的这段时间,虽说辛苦却也甜蜜。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在照顾宝宝时,家长要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