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有一句名言,说的是:听说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听说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呢?难道是道理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并不是。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重要的并不是世间的各种道理,而是他如何运用世间的道理,来处理他与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最关键的是处理他与自己的关系。

因为一个人一生最为长久、最为密切、也最具有决定性的关系,就是他与自己的关系。

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越舒适、越融洽、越和睦,他就越是拥有更为惬意的人生、越是能够活得更好。反之,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越别扭、越疏离、越抵触,他就越是拥有痛苦纠结的人生、越是活得糟糕。

一个人能够妥善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所谓的“自洽”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洽,概而言之就是合乎逻辑。用在自我关系的处理上,意思就是指一个人的行动处事,能够恰到好处地与他自身建构的逻辑体系达成一致。也就是说,在他自己的观念里,他是打心眼儿里认同自己的所作所为的,而不是抱有一种审视、质疑甚至批判的态度。

这看上去挺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太容易拿捏其中的尺度和分寸。于是就常常会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自戕,另一种是自“犟”。

所谓自戕,很好理解,就是自己伤害自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一个人对于自己很难取得较大程度的认同。这正是许多人活得痛苦、艰难的根源。

一个人不认同自己,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自责。责怪自己没有把事情办好、责怪自己有那么多的“做不到”、责怪自己没有别人好……继而在情感上背负沉重的枷锁。

而这种自责,有时是源自于他人的责怪,是因为他人对自己抱有不满方才导致自己的羞愧、检讨和自我追责。但无论如何,无论是个人自发产生的自责,还是被他人“诱导”产生的自责,最终都将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诸多的困扰和伤害。

一个惯于自责、惯于沉溺在负罪感之中的人,总是倾向于以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外界的一切。比如常见的做法就是对外界采取回避或者敌对的策略。

一个人如果总是被责怪(无论这种责怪是来自自己还是来自他人),那么他自然就会感觉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危险,自己也很容易从外界受到伤害。

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不得不尽可能地远离外在的一切人和事物,并对他们采取一种疏离和警惕的态度:不亲近、不沟通、不认同、不合作,或者干脆将对自己的不满转移成对别人的挑剔、讽刺、苛责、打击……他们“惩罚”了别人,实际也更严厉地“惩罚”了自己。

因为这样一来,他们无异于主动孤立了自己、绝断了从外界获得快乐和能量的可能。

另一个极端是自“犟”。“犟”,意即顽固、强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准则。而[自“犟”]意思就是一个人在违背自身逻辑体系的情况下,却总能将自己的一切强行合理化,哪怕是强词夺理、颠倒黑白,也总是可以做到自圆其说。

这样的人,他们的内心通常是不会有任何愧疚和痛苦的波澜的。即使有,也不是出于对自我的问责,而更可能是出于对他人、对外界的指责和不满。

比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华山派掌门岳不群,便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当别人冒犯了他的人生观、处世理念之时,别人便是邪魔歪道、罪不可恕。当他自己违背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理念之时,他却是替天行道、师出有名。同一件事,对人对己,完全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和评价。

对于这类人来说,他们其实是并不存在真正的自我逻辑的。他们唯一的逻辑就是一个人、一件事是否对他们有利。如果没有,那就强行让它变得对自己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他们便永远站在合理的、正确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罪大恶极之人即使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自己却还深感委屈和无辜的原因之所在。

无论是自戕还是自“犟”,它们都是对于“自洽”的误解,以及操作的失误,都是远离“自洽”的两种极端。

自戕是将负荷施加给自己,自“犟”是将负荷转移给他人。而自洽则是对于负荷的消除或者消解,既不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罪责和负担,更不给他人施加莫须有的罪责和负担。

当被他人错怪或苛责时,能够保持客观、清醒、公允的判断,不沮丧、不自伤。当自己心生懊丧时,能够及时化解、泰然前行。

正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人倘若能够不以外在的评价和自己一时的得失来左右自己的悲喜,那么他便实现了真正的自洽,因而也更可能拥有一种更超脱自在的人生。

END

聊一聊:你是个“自洽”的人吗?你能给自己打多少分?一起来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