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是历史的舞台,数千年来,在我国这个舞台上唱主角的可以分为两大族群,即中原的农耕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渔猎民族。

农夫和牧民的故事,不仅在中国,而且也是世界文明史最古老和最主要的故事之一。

1,我国的农耕世界在秦朝奠定

工业时代到来之前,种植农作物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很好,需要降水、阳光,还不能太冷。

于是,400毫米的降雨线便成为了自然的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分界线。

这一分界线,在地理上大约是北纬42度,基本上与阴山~长城一致。长城以北游牧,长城以南农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知道,划定我国农耕世界边界的是秦始皇。秦始皇之功,不仅在于灭六国,还在于南征百越,北却匈奴,以长城把适合农耕的地区都变成了帝国版图。

此后的两千年,中原王朝的版图不断盈缩,但中原农耕世界的范围几乎没有改变,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明长城的走向并没有突破秦长城的边界,且局部还有收缩。

2,中原两千年的游牧威胁史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国古代游牧渔猎民族的历史,那么就是:

“胡”与“东胡”相争,肃慎得利。

两千多年来,中原王朝的游牧威胁,可以分为两大族群――“胡”与“东胡”。

胡,就是以“匈奴~突厥~回鹘”为代表的突厥语族,主要活动于今日的蒙古高原;

东胡,就是匈奴以东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鲜卑、契丹、蒙古。其活动范围西与匈奴以肯特山为界,东至大兴安岭,属于蒙古语族。

东胡以东,就是肃慎,靺鞨~女真~满族都属于肃慎系民族。

三者之中,最先崛起的是“胡”――匈奴,匈奴击败东胡,东胡分裂为鲜卑和乌桓。

匈奴被汉驱逐,鲜卑占据大漠,这是第一回合;

南北朝之时,突厥人崛起,击败鲜卑别部柔然,成为大漠之主,这是第二回合;

唐朝末年,突厥系的回鹘西迁,东胡系的契丹和室韦进入蒙古高原,契丹统一大漠,这是第三回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突厥系的游牧民族西迁,不再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后来随着蒙古人的崛起,许多突厥人更是被赶到了西亚地区,似乎是东胡系赢得了胜利。

不过,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我们知道辽国之后,肃慎系的女真开始崛起,女真人的金国灭东胡系的辽国,东胡系的蒙古又灭了女真人的金国。

但是,肃慎系的满族人(建州女真)才是最后的王者,它同时统一了东胡系的蒙古和中原的农耕世界,结束了数千年的农牧之争。

清朝的胜利,是一个长达两千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3,清朝为何能解决农牧之争?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有中原农耕王朝强盛一时,迫使北方游牧民族臣服之时,比如强汉盛唐――汉驱匈奴、唐灭突厥;也有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时,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又如辽金元清时期,且后者占据的时间更长。

通常情况下,不管汉唐有多么强大,都很难对游牧世界进行有效的管理,因为过了长城,如果想要生存,便只能游牧――逐水草而居。

另一方面,当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适应了花花世界后,长城以北入主仍然过着游牧生活的族群又会开始挑战“新”农耕民族。

这是一个循环,周而复始。但清朝确实是一个例外,它在西方列强到来之前解决了几乎无解的农夫与牧民之争,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技术的进步和大炮的运用自然是一方面,但满族这一族群的身份和地缘位置可能更重要。

其一,肃慎系起源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

东三省,属于400毫米降雨线的宜农地区。但纬度太高,温度太低,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很难大规模进行农耕,但不代表不能种植农作物。这一地区的西部紧邻东胡游牧世界,南部则与华夏农耕社会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早期的满族人可农耕、可游牧、亦可渔猎,在地理上与蒙古人和汉人是邻居,在文化上兼有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

满族这一特殊的地缘位置和独特的身份,成为解决农牧之争的最有利的条件。而这一点,汉民族和蒙古人都不具备。

清朝在入关之前便建立了满蒙同盟,完成了满蒙一体,清朝皇帝从皇太极开始便兼任了蒙古大汗。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满蒙同盟变成了稳定农耕世界(包括满汉)与游牧世界的重要制度。

清朝皇帝,与蒙古贵族联姻,不仅是蒙古人的大汗,还是黄金家族的女婿。

其三,大力支持藏传佛教――喇嘛教

满蒙一体,还体现在信仰上,他们都信奉藏传佛教。

在藏传佛教中,清朝皇帝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清朝通过支持喇嘛教和对蒙古人册封的双重结构,分割了游牧地区的放牧地区。

公元1757年,乾隆攻灭准噶尔汗国之后,我国中原农耕地区与北边游牧民族之间再无战事。

只不过,当陆上的游牧威胁解决后,海洋取代了草原,军舰代替了战马,古代的农牧之争又在近代变成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争。

于是,解决了农牧之争的清王朝最终在西方列强的海上军舰进攻下败下了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