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走路,是宝宝1岁之后最常见的活动之一。为了防止宝宝走路跌倒,大人们总是习惯牵着宝宝的手学走路。即双手夹在宝宝的两边胳膊下,一步一步地托着宝宝往前走。
在很多父母、老人的潜意识中,孩子学走路,就应该这样托着。牵着宝宝的手学走路,一直被认为是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方式。殊不知,这其实是一件既累人又伤娃的事。
身高1.7米的成年人,牵着不到一米的宝宝学走路,整个人都得呈弯曲姿势,难怪文文学走路那会儿,文文妈经常念叨: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了。
01、牵着宝宝的手学走路,累人又伤娃
女儿出生之前,文文爸也认为:应该牵着宝宝的手学走路;但女儿出生之后,一直坚持科学育儿的文文爸,在看过相关育儿书籍后,逢人便劝道:千万别牵着宝宝的手学走路,累人不说还伤娃!
·大人太累
就拿身高1.6的女性来说,要双手夹在身高不足1米的宝宝胳膊下,托着一步一步往前走。相当于整个人都要弯下腰呈折叠状态,短着10分钟,长着半小时,不累才怪。
经常宝妈吐槽:“牵着孩子的手学走路,孩子还没学会,自己的腰已废,真心累。”立即有妈妈响应道:“从学走路到能单独行走,需要多长时间呢,每天扶着她走都要累成狗了”。
·伤娃
牵着宝宝的手学走路,不仅对大人的腰不好,若姿势不对,还会对娃造成伤害。
前段时间,带女儿在院子中玩时,一位妈妈正弯着腰,双手托着宝宝学走路。仔细观察,宝宝的双脚不是踮着走,就是被妈妈强行拖着走,整个腿部似乎都没怎么用力。
没走多久,宝宝就突然哇哇的大哭起来,指着左手臂“啊啊啊”地叫。很显然,宝宝想表达的意识是:左手臂很疼。
宝宝的哭声吸引了很多人,文文爸见状试着问道:“宝宝的手臂是不是脱臼了?”“刚刚也没摔着,怎么会脱臼呢?”孩子妈妈惊讶地问道。
还好身边有一位儿科医生,走过来轻轻摸了摸孩子的手臂,然后一摁,安抚了几句,孩子突然就不哭了。
医生随后对孩子妈妈说道:别这样牵着宝宝的手学走路,一个不小心用力过猛,就会让孩子胳膊骨折或脱臼;
其次,家长若长期牵着孩子学走路,不仅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大人一松手,孩子就会哇哇大哭而不愿再尝试走;
最后,还可能让孩子错失学习平衡力,等到以后独自蹦跑时,就会频繁跌倒摔跤。
总而言之,牵着孩子学走路,就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过程,大人累的慌,娃还受伤。
02、先爬后走,是宝宝学走路的正确方式
前段时间,去一个同学家,10个多月大的宝宝正在地上爬,姥姥见状,迅速冲过去边抱起宝宝边说道:“这地上多脏啊,万一磕着了咋办?”
爱干净、不让孩子爬行,看上去没多大问题。实际上,爬行是宝宝的一项重要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躯干和四肢的肌肉,还能促进宝宝平衡感、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对宝宝的成长非常有益。因此,学会先爬后走,才是宝宝学走路的正确打开方式。
·先爬后走的宝宝,平衡力更好
刚学会走路的宝宝,经常会出现跌倒、摔跤的情况。但仔细观察那些经过了爬行训练的宝宝,在学走路的阶段,反而不易摔跤。
究其原因,就是长期的爬行训练,很好地锻炼了上肢与下肢共同参与的协调性与平衡感。在整个爬行过程中,宝宝都需要抬高头部并左右转动,这样也有助于锻炼宝宝的颈部肌肉,学会观看前方的障碍物,防止跌倒。
文文爸小时候特别晕车,有次跟一个儿科医生聊起时,他便问道:“你小时候爬得多吗?”“他小时候基本不怎么爬”文文奶奶一旁抢先答道。
“难怪会晕车,小时候爬少了!”儿科医生解释道:“晕车主要就是前庭(耳蜗中的器官)控制平衡力差,前庭就像半瓶水,路上走着,很容易保持不动;但坐在行驶的车上,前庭就很难控制半瓶水不动。因此,也就出现了晕眩的感觉。”
因此,大量的爬行训练,能够有效锻炼宝宝前庭的平衡力。因此,那些充分爬行过的孩子,一般平衡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宝宝在学走路前,不要错过爬行的最佳锻炼时机哦。
·先爬后走的宝宝表达更强,更能刺激大脑发育
一位妇产科医生做过这样一个测验:两个同样大小的宝宝,都是母乳喂养,一个宝宝爱爬行,一个宝宝不爱爬。
在宝宝前方不远处放着一个大苹果,苹果和宝宝之间摆放着爬行筒,家长都鼓励宝宝通过爬行筒,去拿大苹果。
结果发现:那个不爱爬行的宝宝,无论父母怎么鼓励,都不敢爬过去拿苹果;而那个经常爬行的宝宝,还没等家长鼓励,就嗖嗖嗖的爬过去,抱起了大苹果,整个过程动作连贯、流畅。
同时妇产科医生发现:那个爱爬行的宝宝语言表达也更为丰富,而那个不爱爬行的宝宝则相对安静、内敛。
美国德尔曼博士研究发现:没有爬过或者爬得比较少的婴儿,语言能力比爬得多的婴儿要差。
可见,爬行对于宝宝而言,不仅能锻炼体质、增强身体的肌肉力量,还能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在不断的爬行训练中,宝宝通过手脚并用,能更好地去探索身边的新事物,学习更多的词汇量。
总而言之,别再牵着宝宝的手学走路了,累人不说,还伤娃!与其费力不讨好,不如在宝宝学走路之前,多让宝宝爬行,当身体肌肉力量足够时,走路也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
声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