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1930年出生在北京,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分配志愿书上,他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他被分配到了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

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食物,对水稻产量改良做出贡献的,当属袁隆平。

袁老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亲眼目睹过路有饿殍的情景,袁老说:“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这是袁老立志毕生从事农业的初心。

我们生活在富足的年代,可能不能理解什么是“饥荒”,其实“饥荒”带来的破坏,不亚于瘟疫和战争,曾经是人类历史上一直间或发生的大事件。20世纪中叶之前,一场干旱洪涝,一场蝗灾,都会造成饥荒,在古埃及,极端的天气现象带来的影响,足以让人口减少5%左右。“风调雨顺”这种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的祈祷,代表了人对自然对天命的敬畏,亦或者是对饥荒的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视曾经采访袁老,他当时遗憾地说了一句“因为身体原因,再也不能下田了。”

这样一位遗憾不能下田的老人,曾经有事务所按照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获得的经济效益来评估他拥有的无形资产,结果评了1008.9亿元人民币。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试验田;如果不在试验田,就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是袁隆平真实的生活写照。

袁老住宅旁边有一块试验田,他每天还是要去田垄,去看稻子的长势。

曾经,袁隆平在研究初期,每天早上吃了饭就下田,带个水壶,两个馒头,中午不回来,一直田间工作到下午四点多。就是这样的条件和饮食,袁隆平落下了肠胃病。当时,没人要求他做这些,也没人支持他做这些。

原湖南省科技研究所党委书记陈明山曾经告诉记者“袁隆平最苦、最难是1970年以前,但他从来没有消沉过,没有抱怨过,即使再多苦难也难不倒,这样的人我还没发现第二个!”

袁老先生这一生,勤勤恳恳踏实质朴无华,专心自己的事业,醉心于自己的事业,这样的科研工作者,难得。淡泊名利心怀大众,执著追求心中所想,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楷模,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捧和尊重的人。

我们不会忘记您,袁隆平。